三十年后重游黄鹤楼黄鹤楼攀登涨停板,潘丽芳兴奋得拍个不停。
通讯员李晗 摄
潘丽芳(右3)和主治医生张红艳(左2)、病区护士长柯瑶(左3)等医护人员同游黄鹤楼。
通讯员李晗 摄
登高望远黄鹤楼攀登涨停板,潘丽芳比常人多了更多感慨。
通讯员李晗 摄
10月19日上午9点半黄鹤楼攀登涨停板,黄鹤楼此时的游客不太多。一位胸前佩戴着粉红丝带胸章的中年女性游客黄鹤楼攀登涨停板,在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
她叫潘丽芳,今年59岁,来自湖北黄梅,粉红丝带已经暗示了她的身份——一名晚期乳腺癌患者。或者用更专业的叫法,一名“远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每年10月是“国际乳腺癌防治月”,而粉红丝带则是全球乳腺癌防治活动的公认标识。
潘丽芳对乳腺癌太熟悉了。这病已经折磨了她整整15年,她的生活就在乳腺癌的治疗-复发-转移过程中不断循环。
累积化疗12个周期、放疗65次,她成了医护眼中的一名抗癌斗士。
对于晚期乳腺癌,国际学术界有一个普遍认知——“不可治愈,可以治疗”。对于未来不知道还有多少年的带瘤生存,潘丽芳已经做好了准备……
抗癌15年是怎么过的
不是不想,是不敢想
2005年7月,潘丽芳突然发现自己右乳左下方出现包块,她赶紧到当地医院看病,最终被确诊为乳腺癌。经过“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六周期化疗,她的病情暂时稳定。
6年后的2011年,癌细胞向右侧腋窝转移。由此开始,潘丽芳辗转湖北、江西多家医院进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病情控制得相对稳定。
但从2017年初开始,潘丽芳颈部两侧、右侧锁骨、左侧腋窝、右胸壁、右肩胛区先后多次出现癌症转移,直至左乳。
2017年,潘丽芳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继续治疗。近几个月,她每21天从黄梅来武大中南医院一次,一是开下个周期的化疗药物黄鹤楼攀登涨停板;二是进行各项相关检查,观察病情控制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在中南医院治疗期间,潘丽芳结识了两位来自黄梅老家的乳腺癌病友,三人年龄相仿,相互加油打气,被医护人员和其他病友称为“抗癌三姐妹”。
令人遗憾的是,在2018年和2019年,她的这两位抗癌姐妹先后去世,潘丽芳经历短暂悲伤后重新振作,继续和癌魔抗争。
肿瘤放化疗科头颈乳腺病区医生张红艳表示,潘丽芳在科室治疗3年来,一直非常乐观坚强,对医生的治疗方案配合度高。虽然她已经是乳腺癌晚期,但精神状态还是很不错,生存期已经大大超出医生的预期。
对于过去的抗癌经历,潘丽芳不愿过多回忆。她潜意识里保留的都是那些美好片段:丈夫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家人对她治疗的全力支持,兄弟姊妹对她从物质到精神的手足之情,医护人员对她的悉心治疗和照拂……
先完成这个小小愿望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比起疾病的折磨,压在心头的负担才真正沉重。
潘丽芳和丈夫虽都有较稳定的收入,但这么些年下来,总计二十七八万的治疗费用还是让这个普通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我也想哭啊,但我不能哭。我见过太多比我家庭条件更差,病情更重,但更积极乐观的病友。”潘丽芳说着。
一周前,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头颈乳腺病区发放心愿卡,让每位住院患者填写自己的愿望。潘丽芳在卡片上写的是“再登上一次黄鹤楼”。
潘丽芳表示,30多年前来武汉时,她第一次登上黄鹤楼便被壮丽的三镇景色震撼。患癌后,她再也没能出门旅游,很想故地重游黄鹤楼。肿瘤放化疗科头颈乳腺病区护士长柯瑶得知她的心愿后,于10月19日上午和几名医护人员一起陪同潘丽芳游览黄鹤楼。
柯瑶说,相较于其他乳腺癌患者,潘丽芳是幸运的,因为她对化疗药物反应积极,没有耐药性,而且药费报销后,每月仅自付千元左右,相对负担较小。但她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心理防线,是她成功抗癌15年的关键。
“我想带两个孙子出去旅游,好久没出去玩了。”对于未来,潘丽芳没过多打算。她只是有点担心,要是她对现在的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以后换了其他药,药费贵了该怎么办。“算了,不想这些。把一天天过好,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和常人无异的潘丽芳,攀登黄鹤楼的步伐甚至比年轻人还轻快。她特意花了3块钱,在黄鹤楼上用高倍望远镜向远方眺望,沿长江往东可以回到黄梅,那是家的方向。
记者张剑 通讯员李晗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