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包括沿海股份借壳SST丰华在内的多家地产企业借壳方案仍在等待证监会的最后审批。在A股IPO前景“忽明忽暗”、香港上市受挫的双重“挤压”下,A股借壳上市成为不少地产企业最便捷的上市途径。
地产企业相中“ST板块”
就在5月12日,阳光股份(000608)(000671.SZ)获得4家地产公司价值10.7亿元的资产注入,而黄光裕旗下鹏泰投资于5月7日将180亿元的地产资产注入中关村(000931)(000931.SZ),成为最近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涉资规模最大的一家。
早在4月30日,浙商集团向停牌一年多的SST亚华(000918)注入大约价值40亿元的房地产资产;随后,宁波富达(600724)(600724.SH)宣布大股东将向公司注入超过80亿元的房地产资产,ST耀华(600716)(600716.SH,下称“耀华”)宣布重组方凤凰集团将注入15亿元的房地产资产。
此外,在鹏泰投资注资中关村前后,ST天桥(600657)(600657.SH)获信达投资注入40亿元房地产资产,天保基建(000965)(000965.SZ)获天保控股注入约20亿元的房地产资产。
记者注意到,这些被房地产企业相中的“壳资源”,除了少数几个外,大多数都是位于“ST板块”的上市公司。国信证券房地产首席分析师方焱表示,一般而言,戴着“ST”帽子的上市公司大多面临经营困难,而当地政府为了保存“壳资源”,都会致力于将公司重组。也正因为如此,房地产企业才有机会借壳成功。
而在更早前,ST高新(000628.SZ)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向第一大股东成都高新投资集团置入其持有的成都高新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明确了置入房地产资产的意向。
但记者发现,凤凰集团让旗下江苏凤凰置业有限公司(下称“凤凰置业”)借壳耀华的重组方案,引发了投资者的质疑。公开资料显示,凤凰置业成立于2005年9月,具有二级开发资质,初始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经过去年底及今年3月底的两次增资,凤凰集团对凤凰置业的注册资本已增至8.06亿元。此资本金额正好高于去年耀华竞标时开出的受让资格条件。
投资者因此质疑,成立不足三年、几个月内被匆匆注资的凤凰置业,其规模和能力是否足以支撑耀华未来的持续经营?
借壳难解短期资金饥渴
有地产界人士提醒,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应提防“壳公司”的债务包袱,尤其是那些相互担保或有连带担保责任的债务。“资产注入仅仅是开始。能否顺利将原有的债务撇清,并及时清偿,同时还要保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营,对希望借壳上市、同时又有资金渴求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并非易事。”
方焱表示,此前也有不少房地产企业借壳成功的案例,如苏宁环球(000718)(000718.SZ),“有些‘ST’公司也不见得就不好”。但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借壳应该是基于长远的考虑,如果仅仅是因为资金紧缺,希望借壳尽快实现再融资,那就存在很大问题,“要想今年借壳今年就能再融资是不可能的”。
去年底成功借壳S*ST东泰(000506)(000506.SZ,下称“东泰”)的山东惠邦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将近半年的“苦心经营”之后,直到5月10日,东泰才发布公告称,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受理公司的恢复上市申请。根据有关规定,公告30日后,东泰将恢复上市。
据了解,即便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壳公司”,房地产企业在借壳后,要想实现再融资,至少也在一年半以后才有可能实现。方焱介绍,公司在借壳之后,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并实现赢利之后,才能向证监会提交再融资的申请。以目前3个月到半年的审批速度看,一年半已经是最保守的估计。
显然,借壳上市难以缓解房地产企业短期的资金饥渴。但是,在监管层对地产企业A股IPO态度仍在“摇摆”的情况下,借壳成为仅余的少数“捷径”之一。
方焱告诉记者,最近证监会对地产企业A股IPO似乎又有放松的迹象,浙江的滨江房产已经通过审批,开始路演。
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今年初证监会放松地产企业的IPO之后,很多地产企业由于没有准备,也无法及时提交上市申请。实际上,对于那些在公司管制方面并不成熟规范的地产企业而言,在IPO之前仅企业的规范运作就有很多需要“补课”的地方。“很多公司平时在税收方面并不注意,一旦要进行IPO,他们就需要补缴不少税款。”
这些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还需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在A股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在借壳之后,资本市场的行情是否还能承担他们的再融资需求?自去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大规模的再融资举动后,今年市场对这一行为已颇为抵制。在普遍预计市场将逐渐“走低”的情况下,今年刚刚借壳成功的地产企业,其再融资的目标变得更为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