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中基协发〔2016〕4号)(下称“公告”)。其中提到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相应资质会被注销。
对此,中建投信托研究创新部总经理王苗军认为,公告真实地宣告了泛资产管理行业混沌时代的终结,而整体来看对于信托行业甚至资管行业是件好事。
35家信托公司
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面临注销风险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44家信托公司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而其中没有处于存续期私募基金产品的信托公司为35家,占比达79.5%。
对于部分信托公司可能被注销相应资质,中诚信托研发部总经理王玉国认为,实质性影响不大,因为本身没有开展业务,同时表示为保资质而发产品的可能性不大。
“对没有备案(产品)的私募,影响肯定非常大,如果没有备案就面临被注销。”格上理财研究员刘豫称。
具体来看,自公告发布之日(2016-02-05)起,已进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满12个月的,需在2016年5月1日前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否则中国基金业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不满12个月的,则需在2016年8月1日备案首只产品;新登记则需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
具体到信托层面,则意味着几十家信托公司可能面临被注销这一资质的风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已登记满12个月的信托公司有万向信托、四川信托、华润深国投信托、民生信托4家信托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四川信托尚未有私募基金产品,即四川信托如果不备案相应管理产品则会在5月1日前被注销相应资质。而余下40家信托公司中34家信托公司的最后期限均为8月1日。
不过在接受采访的多位信托业内人士看来,即便注销相应资质对信托公司影响也不大。
“部分信托公司备案时主要想证明自己具有这一能力和资格,主要是一个广告效应。”中诚信托研发部总经理王玉国称,对信托公司来说实质性影响不大,因为也没有开展相应业务。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35家信托公司并没有备案产品,且即便是备案相应产品的9家信托公司,其管理的产品(暂行办法实施后成立的基金)也普遍在一到两只左右,这9家信托公司共计备案了10只产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资质注销表示担忧,“本质上对信托没什么影响,但万一基金业协会公告”某某信托公司被注销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那么不懂的人理解起来就成了一个负面消息了。所以其实我也在纠结,要不要发一个产品去备案一下。”
不过在记者调查中了解到,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为保资质而发产品,可能性不大。”
华润信托总裁助理刘辉称,可能有信托公司会这么想,但市场不是想发就能发,可能更多是根据实际需要,“为了保留资质而发产品没有意义。”
“因为本身信托的业务口径很宽,通过合作这个事情完全可以做到,成本也不高。”用益信托研究员廖鹤凯表示,“之前很多信托公司也是跟这些公司合作,自己做这块意义不大。”
“混沌的泛资管时代终结”
尽管大多业内人士均表示上述公告不会给信托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其给基金业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华润信托总裁助理刘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文件会给发行契约型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定期限内必须要有产品备案;另外按照新的文件合规和内控必须要有且运作成本较高。即长期来看,私募基金的合规成本和法律风险变得更高。
对此王苗军则表示:“公告真实地宣告了泛资产管理行业混沌时代的终结。”
而所谓混沌的泛资管时代在公告中已经表述得相当明显。公告中提到:“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机构滥用登记备案信息非法自我增信,一些机构合规运作和信息报告意识淡薄,一些机构甚至从事公开募集、内幕交易、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
“目前资管市场太乱了,有必要做一个整顿。”某东部信托业内人士称,实际上当时设计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制度的初衷,就是要把民间的资管机构引向正规化,但是之后市场反而更加泛滥、参差不齐,与当时的目的有点背道而驰。
截至2015年12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005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4054只,认缴规模5.07万亿元,实缴规模4.05万亿元。
“目前获得资质的基金管理人达到两万多家,而文件出台以后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肯定不止几百家,可能在千家以上。”上述东部某信托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公告中提到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因真实业务需要,可按要求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对符合要求的申请机构,中国基金业协会将以在官方网站公示私募基金管理人基本情况的方式,为该申请机构再次办结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