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李树超
首批25家科创板新股今天正式上市,科创板下发行如火如荼,公募科创主题基金密集成立,市场对科创板的开市已翘首以盼。
在首批25家科创板新股中,南微医学、心脉医疗两家生物医药行业公司赫然在列。其中心脉医疗早盘最高暴涨373.78%,上午收盘暴涨超280%!
作为科创板六大产业之一,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生物医药公司登陆科创板。如何看待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科创板开板对创新药产业链将产生何种影响?近日,中国基金报记者约访了银华科创主题基金经理唐能,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投资机会。
医药行业发展前期广阔
当下医药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唐能看来,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来看,医药行业成长空间巨大,长期投资确定性较高。
唐能分析,一方面,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医药行业发展和国民普遍消费升级,中国社会对于医疗的需求从各个角度看均呈越来越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从数据看,201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5.3万亿元,近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3.5%,远超GDP增长速度,但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总量比例及人均医疗支出水平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预计中国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会持续不断加大,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加速上升的态势,必将在未来带来医药行业的持续强势发展。
唐能认为,目前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已渐渐成型,未来5~10年行业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条主线:一是产品创新、技术革命孕育具有研发能力药品、医疗器械龙头出现;二是健康需求升级带来医疗服务等板块业绩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医药行业累计收入和营业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9.8%和9.7%,较2018年同期分别下降5.1和6.7个百分点。
唐能总结道,回顾过去10年的医药市场变化,医药行业目前正逐步进入降价控费、结构升级的新常态,在医保支出增速放缓以及带量采购等政策的背景下,行业增速稳中有降已成为大趋势。
科创板利好创新药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是科创板重点扶持的六大产业之一,科创板开板有望进一步点燃二级市场医药投资的热情。
唐能认为,科创板为生物科技公司和投资人提供了一次“双赢”的机会。以纳斯达克为例,纳斯达克医疗保健类公司数量最多,其中超过80%公司2018年未盈利,纳斯达克为这些初创公司的融资提供极大便利;另一方面,初创高科技公司的成长性更好,1995年至今,纳斯达克指数表现明显优于纽交所指数。
具体来看,科创板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科创板助力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利好整个创新药产业链。研发型药企需要资金进行临床研究,在科创板融资成功将推动自身研发,加速产品业绩兑现。同时,行业研发投入增大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研发外包行业(CRO/CMO)也因此受益。
另一方面,大量研发药企上市科创板有助于重塑行业估值体系。过去A股医药企业估值和公司当期经营表现十分相关。随着科创板许多未盈利的研发型药企上市,A股投资者可能也需要和纳斯达克投资者一样,根据公司的研发产品管线给予公司合理的估值。同时,这样一个估值转变的过程也会让投资人重新审视已经上市A股的企业,对已上市的医药公司进行资产重估。
国内创新药迎来
最好时代最好投资机遇期
近年来审评制度的改革和支付体系的变化双向支持国内创新药行业发展,国内创新药上市进度加快、放量速度加快,国产创新药正逐步成为研发投入真正能够获得高收益的产业方向。
在唐能看来,新成立的医疗保障局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逐步推进医保动态调整,加大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
2017年医保目录调整、2018年抗癌药谈判以及2019年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支持上市创新药不断放量,同时,通过带量采购政策挤压过期高价专利药支付比例,政策驱使行业加大首仿和创新药领域的投入,加速产业升级。
2018年,多个创新药品种在国内陆续上市,包括以安罗替尼(正大天晴)、吡咯替尼(恒瑞医药)、呋喹替尼(和记黄埔)、国产PD-1(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创新药,以及以PD-1单抗Oppo、Keytruda为代表的进口重磅抗癌药。
唐能预测,国内有望上市的重点创新药品种如下:一是预计2019年将拥有4家国产PD-1在市面销售,且2019年包括恒瑞、百济等公司有望提交肝癌、非鳞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等大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二是预计2019年将是国内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大年,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均有望有国产首个类似药获批上市,同时亦有新的公司提交上市申请。随着生物类似药的即将上市,单抗大品种的进口替代有望加速。三是除了实体瘤肿瘤领域外,包括麻醉、血液肿瘤、精神分裂症等领域有部分新药有望上市申请和获批上市。
唐能表示,创新药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护城河的行业。新药研发往往需要经过实验室、临床试验、监管部门审批这一系列漫长阶段,需要企业前期投入大量时间、金钱、人力。
借鉴纳斯达克生物科技公司的经验,可以看到一款成功的产品就能够将一个初创公司打造成行业龙头。除了科学研发能力外,专利保护也构成生物科技公司的天然壁垒,产品一旦上市便可独享市场几年时间。
同时,创新药对专业能力要求高、投资风险极大。新药研发失败风险很高,需要经过从实验室到上市这个“万里挑一”的过程,很多产品还未上市已经被迭代。
“因此,投资创新药产业需要具有充足的行业知识,能够把握行业发展未来的风口,在这一点上,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优势更加明显。”唐能说。
医改步入“深水区”
为实现医药分家做最后准备
谈到近年来医改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唐能认为,自2016年以来,更加系统、执行力更强的行业政策制定完成,并从药品审批、生产、流通到支付各环节逐步落地。医药行业的改革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真正的医药分家做最后的准备,目前医药各个环节基本完成蜕变,在新规则下运行。
一是药品审批端,药品审批积压问题基本解决,审评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药品和临床急需新药加速审评已成为常态。药品注册申请受理能力大幅增长47%,1类创新药注册申请增长21%。鼓励研发创新,优先审评、加快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新药审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
二是药品生产端,生产工艺核查、一致性评价、MAH制度多举措推进质量升级。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策为核心药品生产批文去产能逐步推进,配套的带量采购在4+7城市率先落地,小的生产企业逐步被迫放弃批文甚至消失。“4+7”带量采购政策效果拔群:药品价格降幅达到60%~70%,最高降幅甚至达到90%。中标企业虽然在价格上有所让步,但放量带来的市场渗透率迅速扩大使其利润可以得到稳步提高。
三是药品流通端,两票制基本完成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开,流通行业的整合趋势明确。
四是药品支付环节,这是最大的变革点,医保由人社部接手管理,医保目录完成了2017年的大调整,而且2019年将进一步大调整,中间穿插抗癌药降价、重点品种监控目录,医药支付结构正在逐步向创新药倾斜。
五是医疗服务端,公立医院药占比控制继续进行,分级诊疗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国家试点逐步加快推进。
“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医改正在步入深水区,为真正实现医药分家做最后的准备,未来研发创新、消费升级、制造升级将成为行业长期趋势。”唐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