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绸厂的织绸工人,三班倒,十分辛苦。在小学时记住,父亲有两个喜好,每天回来喝半斤黄酒,籍以入眠。他酒量很大,但只喝半斤,由于囊中羞涩。其他便是每天看《解放日报》。那时报价每份8分,每天4版。一个工人每月开销2.4元订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个习气一向坚持到1988年他逝世。这样,咱们兄弟四人从小就成了《解放日报》的忠诚读者,成长期从中汲取了营养。
小时分看报纸,不敢想自己的文章会登在上面,那真是奢求啊!记住1977年的秋天,我地点的朵云轩木刻雕版书部完结了雕琢书《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写、刻、印、装订都是手艺的。完结今后派人送去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献礼,表达咱们对首领的深情厚谊。对这件事,其时的社长杜淑贞同志嘱我写一篇文稿,当然写得不像姿态,她做了许多修正,然后打印出来,配上相片,叫我送去《解放日报》,第二天刊登出来了。我很惊喜!
后来我的作业和《解放日报》有许多联络,它报导过我参加的活动,我也在上面写了许多文章,还与《解放日报》许多长辈、记者成了朋友。
1993年6月20日,朵云轩成功举办了我国大陆首场艺术品拍卖,敲响了榜首槌。现场济济一堂,成交74.5%,有张大千、任伯年的两件书画破了百万元人民币大关。但拍卖是件新事物,其时仍是有争议的。可是媒体报导中,《解放日报》的力度最大。记者胡国强同志是我同龄人,他原来是跑乡村条线的,转到文明版块,出手写了长篇特稿《搥声响起——记朵云轩首届书画拍卖会》,刊登在7月2日的报上。他在结尾写道:“大陆艺术品拍卖是在方针敞开中刚刚起步的。朵云轩首届书画拍卖会,尽管比北京、深圳、西安等地晚了一拍,但它却是最成功的,对大陆艺术品商场的构成,含义不可估量。”“咱们信赖,只需变革敞开不断面向前进,我国的艺术品商场终究会逐步构成并走向老练。这一天降临的时分,请不要忘掉1993年6月20日,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这严重剧烈、扣人心弦的一幕”。读了这篇文章,我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党报对咱们如此必定,更坚决了咱们变革的脚步!不仅是拍卖,我参加出书的许多书,安排的许多活动,都在解放日报不断地报导,成了我人生前进的一股力气!
1993年7月2日《解放日报》上刊载的特稿。
后来我也开端写文章,许多发在《解放日报》的保藏版、朝花版上,成了我联络藏界和读者的桥梁。“朝花”在《上观新闻》开端电子版推送后,我一些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扩展了影响。
回想与解放日报的往来,面上是一篇篇的文章,背面却是一些难忘的人和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出书局团委作业,其时王维同志是咱们局的常委,当然工宣队在,他只管一小块事务。王维同志是老革命、老报人,思想灵敏,待人和颜悦色,他见我都称“祝君波同志”,听起来就深感尊重和亲热。破坏“四人帮”那年,我才21岁,但他把一些重要的作业交给我,让我感到一种信赖。后来他回解放日报当一把手,我心里一向十分敬重他。1989年下半年,咱们局的主要领导是解放日报来的冯士能同志,他屡次来咱们社开会,给咱们许多教育和协助。1991年秋天,咱们社面对新老交替,其时我才36岁,妻子刚刚病逝,女儿只要5岁,日子、作业压力很大。冯士能同志知道后,亲身与我长谈,信赖、鼓舞有加,消除我的顾忌,让我把全社党政一把手的担子挑起来。老冯后来回到解放日报社,但每当碰头,总是感到分外亲热。
祝君波近影。
我从事保藏作业,与《文汇报》慎重、《解放日报》陈鹏举两位长辈走得比较近。他们的特点是除了记者作业素质外,还有文人的气质和特长,我很敬服这一点,私自向他们看齐,仅仅感到无能为力。陈鹏举先生有文人和文人的风仪,诗词、书法都拿手。他约我写过一些文章,看到我在其他当地发了文章,经常给我电话,说你作业忙,写文章不容易,这篇不错,修正一下给我发可以吗?对我很谅解。我也很感谢他!《解放日报》还有些记者修改,都与我有过事务联络。现在他们大多已退休,仅仅形象一向印在我的回忆中。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修改:王玲英
相片均由作者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