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赵智沉 纽约客理论物理学家 纽约文化沙龙组织者工程师 铲屎大都督、终身学习者 兴趣易变:国标舞、德系桌游、木工、舞台表演
关于教育比特币是元宇宙的吗,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只有“学校”才等同于“教育”,不是只有“父母”才该关心“教育”。这是我们每个人,无论年龄,都可以参与其中的一件事。
和北大所有专业的学生朝夕相处是什么体验?
我应该感谢当时还没有24小时值守的智能手机。每天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宿舍一熄灯,所有人倾巢而出涌向过道,一个充满问题和争论的夜市就此展开。
罗马帝国前三头同盟如何博弈?电磁场是描述手段还是物理实体?维特根斯坦如何从逻辑转向语言?演化心理学有实验框架吗?如何用伽罗瓦理论判断尺规作图的可能性?死刑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在这样的争论中结束每一天,你不会产生"哦那是XX学科讨论的问题和我没关系"的本能回避。你会发现,不同学科不只是"在探索世界的不同层面",而是"以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考察世界"。面对同一个对象,你习惯于在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中切换。
多年后的一个夏天,已在纽约工作的我深感"输出大于输入"的疲惫,想在繁忙的公事之外找回当初在北大宿舍胡侃海聊的初心。便以"纽约文化沙龙"之名,在社交网络召集参与者,邀请大家每周一聚,打破学科的隔阂,从各个角度审视观念背后的丰富内涵和层次。
没想到,应邀而来的参与者横跨各行各业:学生、设计师、程序员、金融交易员、建筑师、自由撰稿人、演员、科研工作者……在工作日中,他们为比特币是元宇宙的吗了自己的理想、责任和生计劳碌在曼哈顿的各个角落;在周末,当这座伟大的城市慵懒下来,这些背景各异的人们因为某种奇妙的偶发连结,聚拢到一块,获得精神上的小憩。熟悉的"此处",便又成为新鲜陌生的"别处"。
纽约文化沙龙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已做比特币是元宇宙的吗了一百多期。百期庆典的邀请信中有这样一句:"我们用一百个角度阐释了'好奇即新性感',Curious is the new Sexy."
从北大宿舍到纽约文化沙龙,我在一步步揣摩如何传达视角、观点、精神、审美,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
第一次推倒学科壁垒
2002年末,上海进入又一个潦草敷衍的冬季,我面前摆着北大志愿填报表,表情凝重、一笔一划地写上了"物理"。
不得不承认,我当时的精神状态确实像个中二病。作为一名通过竞赛捷径进入北大的理科生,我一直认为自己擅长的物理是解释世界客观规律的学问,认为自己是人类智慧的代言人,承担着寻找那个终极答案的使命……
然而我又在电脑屏幕上瞥见了元培计划实验班的网页。这是一个号称学习美国通识教育体系、引领中国教育改革的"实验班",允许学生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这个选项显然在逻辑上优于选择任何一个特定的院系。
设身处地思考,对于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他/她对专业的理解大概仅限于中学课程那些科目。面对志愿表上冒出来的新鲜专业,除了赋予好找工作的量化指标,只能求助于那些中文单词给大脑带来的直观冲击。我始终无法理解全国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接受这种存在严重逻辑断裂的设定,直到看到这个实验班,才在认知层面上心安理得一些。
确保这是个一本专业后,我把"物理"抹掉,填上了"元培"。
2003年秋,一个挤满了四百人的阶梯教室,北大科学哲学系的吴国盛教授正用独特的口音诉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芝诺悖论、门口印有"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的阿卡德米,以及有人发现根号二无法用分数形式表示而被扔进河里的轶事。
这门《科学通识》课程给我带来的震惊,就像我第一次得知人终有一死。世界不是眼前图景的无限复制,而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演化;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与其说人们通过科学方法认识世界,不如说科学方法规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同年的某个秋夜,我在寝室床上翻来覆去思考"数"和"长度"的本质,试图为它们赋予一条从数学公理到物理世界的严密无缺的逻辑链。一场场在思维疆域中的攻坚失败后,我汗流浃背地从床上起身,转向数学系的朋友寻求帮助,才从《实变函数》的教科书中获得解脱。我又恍然意识到,即使面向看似相同的问题,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思考的角度是多么不同。
第一次,我产生了”知识的层次”的模糊印象。
我们都无法逃脱的时间
2013年夏,我在纽约工作即将满一年。
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游客或许爱的是世界级的博物馆和美食,但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在于多元和包容。在这里,不论你来自哪个民族、拥有何种价值观、从事什么行业、追求哪样兴趣爱好,你总可以找到属于你的圈子。没有人是纽约的主人,来此皆是客:一日纽约客,一生纽约客。这座城市,时时刻刻迸发着活力与交融。如果你拥有好奇之心,这座城市向你敞开无限可能。
而我,迫不及待地推开每一扇触手可及的大门。
在社交网络发出纽约文化沙龙的邀请后,七月的某天晚上,我在自家客厅里和二十多位朋友聊了聊预先设计的题目:时间的观念。
司空见惯的概念往往蕴含丰富的内涵,时间理应如此。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只有面对死亡,时间与生命才有意义。归功于现代科学,特别是基于运动学的物理学,时间被去异质化、客体化,成为包容一切而不代表一切的容器,原本富含的对生命和世界的态度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绵绵无尽的空虚;甚至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愈加精确的刻度钟表,时间已经从人的自身内省转化为奴役人的暴政。这种空虚与暴政在泛科学主义与技术时代的阴影下显得如此理直气壮,让人们忘了时间原初的样子。
然而,每一个文明对于时间的观念都蕴含着该文明对生命和世界的契合。
古希腊从周而复始的天球运动与循环时间中寻求永恒,历史与神话纠缠成为世界逻辑体系;古代中国的时间观念与机遇、命运、天时紧密联系,宇宙万象、人伦天道都在四时轮回之中消长;基督教文明宣扬自由意志,由创世、受难与末日审判为标志的时间之流预示无限可能;近代工业文明下的时间暴政驱使世界成为一条缜密的生产线;近代科学的时间被客体化为运动的测度;机械观与宿命论下的时间成为无意义的幻觉;相对论摒弃牛顿绝对时间体系,操作定义取代了直觉时间;热力学重新引入时间之矢、宇宙终于热寂的宿命使时间成为魔鬼的代言;进化论、量子力学与复杂系统重新关注时间之矢,时间的创造性被再一次提起……
我希望借助这样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话题,打破学科的隔阂,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这也是我为纽约文化沙龙定的基调。
所有学科撞到一起 是什么观感?
星期三之前一天,是星期二,还是星期四?
五月的下一个月,是四月,还是六月?
这是2013年末的一个周六下午,二十多人围坐在我家客厅,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咀嚼着这两个诡异的问题。
提问者叫陈俊卿,纽约城市大学心理系博士生。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上海男生在说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期沙龙的题目叫《语言如何影响思维——一些来自认知科学的证据》。
"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然而越细想,越觉得另一个说法也是可行的。"一位听众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没错,特别是当我换成英语,the day before Wednesday,那肯定是 Tuesday。但我们也说 the future before us,指没有到来的未来。那 before 究竟指 past,还是 future?"一位英语文学专业的学生说。
"我意识到在这两句话里,我们都在用空间方位指代时间方向。但是,用'上'和'下'指代之间,好像是中文特有的,英文里从来不这么用。"我似乎理解了俊卿的意图,但又冒出了新的疑问。
这个腼腆的大男孩做了个标志性的推眼镜动作:"老赵说得没错,我们常常用空间方位指代时间方向。在'前'与'后'的隐喻中,人们脑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图景,得出相反的指代。"
第一种图景,时间是静止不动的,人在往前走,那么前面,即人面像的方位,指代的是尚未抵达的未来。第二种图景,是人静止不动,时间如流水向我扑面而来,那么前面,对于运动的时间来说,是箭头指向的方向;对静止的人来说,就是已经发生的过去。
关于老赵提出的问题,研究中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汉语使用者更倾向于用竖直轴表述时间,而英语使用者更倾向于用水平轴表述。
这是否和两种语言的书写习惯有关?一位历史学家提出这个猜想。他的问题立刻让我想到了古汉语的书写习惯。并且,依照这个假说,"下"确实指代将来未发生的事。
这是很好的问题!俊卿非常惊喜,"如果你是心理学家,你会如何设计一组实验验证这个猜想?"
我脱口而出:"这很简单嘛!将一百对刚出生的孪生婴儿分成两组,从小教育不同的书写习惯,等他们长大了,看他们更倾向于哪种表述方式。"
哄堂大笑。该死,又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思路!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Education),区别于训练(Training),培养的是人格而不是工具。通过教育,我们培养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我们懂得区分事实与观点,我们学会批判与分析,我们拥有审美与自律。
除此之外,好的教育应当赋予人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校园之外可以自己获得以上各方面的成长。至少,教育不能扼杀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这使它区别于猎奇心,即追求新鲜刺激的原始冲动。试图用一个单一的视角理解世界的全貌是痛苦甚至危险的;同时,不加选择地堆砌新知识只会让体系奔溃、成为碎片——尽管很难评价狭隘的体系和丰富的废墟哪个更糟糕。所以,在自我教育中,应当时时自省:如何在狭隘的自我」与「失焦的猎奇」中,保持「谨慎的扩张」。
好奇心应当伴随思想疆域的扩张和认知层次的细分。理性思考不等于知识体系僵化;怀有好奇之心不必牺牲固有理念。理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会使思想成长地更稳固、细腻、包容、富有共情和共鸣的能力。
而如今,在纽约文化沙龙,我们徜徉于人类文明的长河,激辩时事下的公民责任,窥探理论物理展开的宇宙图景,回味古典艺术承载的黄金时代。我们通过当代艺术、当代音乐、当代建筑探讨当代性;我们品味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我们了解《唐顿庄园》的历史世界;我们通过出土文物认识丝绸之路。我们神游伊朗、西班牙、新加坡;我们探究纽约的MoMA,高线公园、下水系统。
我们细数美国宪政史上的经典案例;我们分析基督教的派别谱系。我们欣赏北方曲艺、昆曲、相声、京剧,我们畅聊日本动漫、三维动画和经典影片。我们探讨中国经济、国家起源、文化差异、地缘政治这些经典话题,我们也聊比特币、大数据、学术造假、美国大选等当下热门。
在引力波发现之际,本文作者在沙龙上与大家分享相对论原理。
我们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如果一个话题为你开启了新的领域,我们希望为你搭建进入它的阶梯,而不是把宝藏陈列在你面前。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平台,面向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参与者,既不用晦涩的术语将外行拒之门外,又不因听众缺乏背景知识而流于表面泛泛而谈。
我们坚信优秀的头脑有属于他们的共振频道。一个出色的主讲人能举重若轻,通过直白的表述和巧妙的引领把外行带入那个高度,让细节成为提纲挈领下的自然补充,而非进阶中的技术困境。
每个人在每期沙龙中都有各自独特的体验。对于我,除了满足并燃起新的好奇心外,每次仿佛都回到了大学宿舍熄灯后畅谈天南海北的无拘无束与惬意自由。
本文为“别处World”(ID:else-world )授权转载
一群浪游在「 别处 」的人
行走列国
洗涤三观
捍卫开放社会
热爱并嘲讽人类
本文由别处授权转载
谢绝二次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科学人
科研最新进展,学术最新动态,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学人(微信号:scientific_gu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