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金融综合资讯
1、【非银·动态】中国增持美国债91亿美元 曾连续6个月减持
根据美国财政部2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夏红利混合基金,中国在连续6个月减持美国国债之后华夏红利混合基金,于去年12月小幅增持华夏红利混合基金了91亿美元,持有规模也小幅上升至1.0584万亿美元。对此,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将继续支持人民币成为稳定的强势货币,也将促进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2、【非银·数据】基金业绩大比拼 华夏两基成立以来回报超700%
对基金投资而言,12年的“生肖轮回”也可以作为检验一只基金长期赚钱能力的周期,而在之前12年成立的基金中,截至2017年2月9日,共有10只基金的总回报率超过600%,其中,华夏收入、华夏红利分别达到了914.39%和797.82%,在鸡年基金总回报排名中分别位居第2名、第3名。
3、【非银·数据】1月中国FDI负增长
今年1月,我国实际使用的FDI,也就是外资金额为8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9.2%,延续去年下降势头。也引发了市场对今年吸收外资的不乐观,对此,商务部发言人孙继文回应称,1月份的数据虽有波动,却并不代表我国吸收外资的全年走势,从中长期看,我国吸收外资仍具有突出的优势和条件。
4、【非银·分析】融通基金:偏紧的货币政策尚在中场
今年以来,央行动作频繁,1月24日提高了MLF利率,2月3日将逆回购利率提升10个基点,同日,还上调了SLF的利率。对此,融通基金固定收益部研究员田昕明、李冠頔认为,稳中偏紧依然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偏紧的货币政策尚在中场,并未进入下半场,当前以“做预判”和“做左侧”最为关键。
5、【海外·动态】三大原油价格全部上涨 美联储美元OPEC都在帮忙
2月17日,国际油价小幅上涨,纽约轻质原油上涨0.64%,报于53.44美元华夏红利混合基金;WTI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25美元,收于每桶53.36美元;而背后的原因,在市场人士看来,主要是耶伦的鹰派讲话,导致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攀升,而美元也开始回落,同时,OPEC减产协议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油价做出了支撑。
6、【海外·分析】耶伦"变脸"效应? 对冲基金在加息前准备收割
2月14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国会释放了加息信号,但时隔一日,她却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面前抛出“鸽派言论”。而面对耶伦前后不一的言论,金融市场干脆“用脚投票”。根据美银美林的统计显示,过去四周,全球指数基金与对冲基金都从迭创新高的美股市场回撤资金,最近一周的资金流出量更是高达160亿美元。
7、【期货·动态】外媒:中国考虑煤炭限产 恢复执行276个工作日
据彭博社2月15日报道,在冬季放松限令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中国,正在考虑重新限制产量,避免产量再次过剩。有知情人士透露,在3月中旬取暖季过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能恢复对煤炭企业276个工作日制的限产政策。据花旗银行去年底的报告,中国有煤企认为合理的价格范围是550元到660元之间。
8、【期货·分析】橡胶领跌商品期市 基本面仍然向好
2月16日,沪胶尾盘大幅跳水,1705合约下跌1395元/吨或6.42%,至20320元/吨,领跌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对此,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胡华钎指出,东南亚转入休割期,供应偏紧态势存在,且国内下游重卡销售数据乐观,加之最近轮胎企业纷纷涨价,供需面趋于良好,都将有利后市橡胶再度走强。
9、【银行·分析】银行“钱袋”收紧 公募委外盛宴难再
近期,有基金从业者表示:“中小银行钱一紧,我们就遭殃,现在的委外规模都不大,能过两亿元就不错了。”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委外基金的随着政策面而备受冷落。目前,多项政策性利率上调,表明央行意在通过价格机制,加快债市去杠杆。而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认为,央行释放同业资金紧张的信号,会带来短期资金利率回升。
【深度】
中资银行遭“抛售 ”华夏红利混合基金你还在傻傻接盘?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银行业一直都是“神”一般的在,就比如众所周知的“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市值达到了惊人的2156亿美元,而其余的中资银行也不甘示弱,凭借着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在体量和业绩上一直笑傲全球,也引来了无数外资的青睐。
不过,在中资银行一片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波涛汹涌。
中资银行频遭抛售
当地时间2月16日,西班牙对外银行在声明中指出:将以大约5.54亿欧元的价格,出售中信银行1.7%的股份。据了解,这次交易将为该行带来约1.77亿欧元的净收益,然而,其在中信银行的持股比例却只剩下0.3%。
在外界看来,这近乎“清仓”的决定也给中资银行的未来蒙上了一层迷雾,因为在此之前,就有不少抛售中资银行的先例。
比如在2013年,高盛银行就抛售了所持有的工商银行股份;美银美林则出售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中信银行也是如此,被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从15%减至4.7%。
而在在2015年底,德意志银行更是“清仓”所持有的中国华夏银行股份,至于原因,用当时刚上任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克赖恩的话说:“现在是我们卖出该股份的良机,这是德意志银行新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支撑资产负债表。”
不过,与外资银行拼命抛售相对应的,则是中资银行华丽的业绩。早在2013年,全球银行业的利润达到了9200亿美元,但令市场震惊的是,中资银行就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并在金融危机后,继续领衔全球,明确显示出了自身的实力。
这就让人不禁想问:在这种良好的局面下,为什么还会被大肆抛售呢?
外资的撤离“迫不得已”?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业内人士都非常赞同德意志银行CEO的话,国泰君安早前就分析称,由于欧美银行都有资本压力,所以,在补充资本金的前提下,其非核心资产就会成为最先抛售的对象,同时,它们在中资银行股上盈利的又比较丰厚,也有着明确的短期套现动机。
事实上,曾经爆发的经济危机给全球各金融企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跨国企业,由于现金流的吃紧,迫使它们只能收缩战线,规避风险。
同时,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还有两个不得不留意的因素。
首先,就是新兴市场不够十分完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在危机时刻,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波动;其次,跨国金融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往往是赚钱的,所以,一旦这种“红利”消失,出现利润放缓,资本就可能为了避陷而而抛售股权等。
不过,在另一部分市场人士看来,这只是对外的原因,而除此之外,中国银行业也有内部的隐忧。
早在外资集中进入之前,当时中国的国有银行都遭遇了技术上破产的窘境,大量的坏账造成了两位数的不良资产率,而僵化的体制、落后的管理都让至关重要的金融巨头们举步维艰。
而为了挽救这样的局面,中国政府首先就想到了外国先进的金融企业,承诺给予其优惠条件,让他们入股国有银行。而对于精明的国外金融巨鳄们来说,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便尽可能的蜂拥而至。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是值得的,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稳步提升,让每家进来的国外金融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在更为宏观的战略层面上就并没有这么美好,也就只有美国银行还算厚道,在入股建设银行之后,便马上派出人员常驻中国,致力于帮助该行改进管理和经营,而其他的外资企业就没有任何具体的动作,以至于中国的银行们并没有学习到多少先进经验。
于是,没有先进体制的支撑,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都面临潜在的未来改革,包括打破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利率市场化等,再加上周期性的盈利下降、不良资产率可能上升等不利于银行业盈利的因素。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以至于,外资的撤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不得已。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而在这样的抛售环境下,对于投资者来说,该如何选择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将来,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将放缓,甚至负增长,否则不会迎来大面积的裁员,而且,除了本身的发展转型压力之外,不少银行都还面临着房贷业务过于集中,杠杆率过高等问题,尽管现在管理层在尽量遏制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但投资者的防范之心还是要有。
所以,与外资一样,减持银行股,去追求风险更小,估值更低的投资洼地,在当下的市场人士看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