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言语习气表达不同以及受多元文明的影响,港股商场有不少共同又略带不流畅的方言和俚语来描述股市里的某些行为或许现象。出资者常常会对其间的一些专用术语不明所以,比方“孖展”一词,不理解字义,甚至连读音都不知道。
“孖展”读作mā zhǎn,英文为Margin,即保证金的意思。
在香港商场上,银行和证券公司一般向出资者供给融资服务。开设了“孖展账户”的出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时,可利用他们供给的融资额进行杠杆出资,扩大收益。孖展账户便是内地的信誉账户,跟现在内地展开的“融资融券”是一个意思。一般情况下,证券行或银行向出资者供给这种服务会收取必定的利息。
什么又叫做“孖展认购”?浅显意义上来讲,孖展认购指的便是借钱打新。
以“短视频榜首股”快手为例,该公司IPO申购期间,截止最终招股日(2021年1月29日),归纳多间券商和银行数据显现,快手孖展认购约4898亿港元,以揭露出售募资额10.5亿港元算,超量认购465.48倍。
也便是说,快手在招股期间,出资者经过借钱打新的认购总额挨近4900亿港元。
不过要留意的是,开设孖展账户(保证金账户),借钱出资不但要承当不菲的利息支出,一起更要留意因出资标的价格跌落而引起的潜在账户平仓(被强制卖出还账),孖展会扩大个人的出资危险。
本文源自本钱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