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变得不平凡杨大伟,我们可以是平凡的人,但不一定非要做平凡事。也许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意外惊喜,但我愿意为你放下一眼望到终点的平淡生活而做出改变。想法可能是一刹那而生,行动却要鼓足一辈子的勇气杨大伟!前行注定孤独、艰辛,但如果是为你,我愿意!
——素食
1
喜欢录音棚里的声音,伴着自己的心跳声,不掺杂一丝杂质!海培喜欢这种感觉,电台主持是她向往并梦寐以求的工作。
海培有一副好面孔和好声音,很多人都说她适合做主持人,而她也在别人艳羡的眼光中成为重庆广播电台的一名主持人。
虽然听过形形色色的故事,生活在热辣奔放的大都市里,但海培总在自己的内心留有宁静的一席之地。
关于海培和素食的故事,是在她工作的多少年后,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
过杨大伟了三十岁以后,海培没能抵住无肉不欢的生活的摧残,很不幸地因病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从此以后,她身体分解油腻的能力变弱,对肉不再感兴趣了。
再后来,她参加了一个为期是三天的轻断食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海培说,也就是从那次之后,她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素食者。
每天吃大量的豆制品,像豆浆、豆腐。各种豆类也是日常必须,像红豆、鹰嘴豆等。
有人很不理解,经常议论她吃素是为了保持身材而不顾身体。“其实吃素就像吃肉,时间久了,你就会开始能吃出菜的好坏。”
为什么我们这么爱吃肉?
海培的理解是:欲望。
她甚至常常在深夜思考,为什么吃肉的人那么多,吃素的人那么少?翻来覆去几遍,内心就有了答案,是一种征服的欲望,演变成了吃肉的欲望。就像现在,愿意回归平静 、不为外界所动的人太少了。
正是因为少,才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她辞掉了工作,跑到偏僻郊区开了一家瑜伽馆,山林之间,没有油漆只有水墨味,没有灯红酒绿只有清泉叮咚,一切都是最天然的样子。
有人来了之后,摇摇头,太枯燥泛味了,青春哪能这般寡淡无味。也有人来了之后,与海培成为了好朋友,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原汁原味。
吃素、练瑜伽。生活好像又不一样了,原本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了,这种成就与归属感是以前任何时候都替代不了的。
后来,海培有了自己的孩子,小孩子经常嘴馋羡慕别人有很多肉吃,海培也不强迫杨大伟他,只是会控制杨大伟他的肉量,透过孩子她也看到当年自己无肉不欢的影子,也许有一天总会明白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现在还在领悟的路上。
2
在香港的众多上班族中,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愿意带着自制素食便当上班。而这一切是因为他——杨大伟。
如果以成功人士、企业家来称呼的话,杨大伟这个名字的确不太起眼。理工科男,毕业后工作,听起来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直到2012年,杨大伟接触素食,和其他几位一同吃素的朋友想法一拍即合,创办了Green Monday,开始致力于宣扬健康、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生活态度,尤其提倡绿色饮食。
他们鼓励大家在家里DIY素食,官网上也有专门的菜谱可以供民众参阅,并开素食超市销售新鲜的蔬菜。
一个人乃至一个小的群体的力量都太微小,怎样才能让男女老少都接受素食生活呢?
古巨基、周慧敏等香港知名艺人都担任过Green Monday的宣传大使。他们跟餐厅合作,鼓励餐厅每周一提供更多的素食,如果做不到每天都吃素,那么做到每周一都吃素不算难事吧?
Green Monday慢慢变成了全香港最火的社会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每周一素食”的环保计划。
Green Monday在2015年发布了一项统计数据,2014年香港的弹性素食者人数已经达到160万。这意味着,目前每4个香港人中,就有1人践行着“绿色星期一”的健康素食计划。
未来,还会有多少人能做到每周一素食甚至每天素食呢?杨大伟不知道,但对于现在的结果他很满意,毕竟自己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一家素食餐厅25位老板,赚了钱却拿不到钱,老板还要兼职做跑堂。
易德林,江西小伙子,吃素6年。原本在机械公司上班,听朋友说有一家素食餐厅投入几万就可以成为股东,但是要跑堂上班,不过挣不了钱(挣来的钱用做餐厅的运营、管理和公益)。
虽然吃素6年,但始终感觉孤单。易德林辞掉了杭州的工作,来到这家素食餐厅的时候,才知道他已经是这家店的第25位老板了,这让他充满了归属感。
无一例外,老板们除了要照看门店,还要经常跑堂,挣了钱,要么投入餐厅的管理和运营中,要么就做慈善公益和原生态食材供应链的开发和挖掘。
易德林花了两万买下餐厅4年的使用权,他来这里只是想实现自己吃素的心愿,他喜欢那里的能量场,可以认识很多食素的朋友,来来往往的食客给了他其它餐厅感觉不到的温暖。
未来,他希望能做一名素食厨师。最好,是在家乡开一家这样素食餐厅,家乡人见面的问候除了是“你吃了吗?”,还可以是“你今天吃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