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股票代码 正文

蛊毒(蛊毒小说)

wx头像 wx 2023-11-12 14:41:37 6
...

  ↑ 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关注蛊毒我们

小编导读

古诗有云:千步连翘不染尘蛊毒,降香懒画蛾眉春。又到了连翘盛开的时节,漫山的连翘花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黄灿灿的一片,煞是养眼!无独有偶,这世间还散落着一个与连翘毫无宗族关系的迎春花,长相酷似连翘,让人混淆不清。更巧的是,它们都有药效!今天,小编要和您分享的是历代医家运用连翘的经验,好玩难得一见,且看且收好呀~

  【本草原旨】

连翘,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一名异翘,一名兰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

(西汉《神农本草经·下经》)

  【各家集注】

连翘气平味苦,主寒热瘰疬、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胃虫,通五淋。《主治秘要》云: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疮疡须用三也。手搓用之。

(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卷之下·用药备旨》)

  连翘苦,阴中微阳,升也。入手少阴经,泻心火。降脾胃湿热及心经客热,非此不能除。疮瘘痈肿,不可缺也。治血症以防风为上使,连翘为中使,地榆为下使,不可不知。《衍义》:治利有微血不可热。以连翘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连轺又名,本经不见所注,但仲景方注云:即连翘根也。

(元·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新增补四十三种》)

  连翘苦寒散心火,脾经湿热特轻可,排脓消肿用作君,治血通淋为之左。

片片连合如鸟尾。无毒。浮而升,阳也,手足少阳、阳明经药。入手少阴经,散心经火郁客热,降脾胃湿热,专能排脓消肿。此药气味俱轻,而能散火解郁,虚者慎用。小儿诸疮客热最宜。去瓤。根名连轺,苦寒,本经不见注,惟仲景《伤寒论》用治身热发黄。

蛊毒(蛊毒小说)

(明·李梴《医学入门·卷之二·本草分类·治热门》)

连翘辛散苦泄,轻扬上行。解六经肿毒寒热,治百种疮疡痛疼。通月事,疗五淋,消痘毒,杀百虫。利小便而降心经之火,退诸热而清脾胃之湿。从山栀则引热内降,从麻黄则引热外散。

(明·蒋仪《药镜·卷四·寒部》)

连翘味苦,气平、微寒,无毒,阴也,气味俱轻,可升可降,通行诸经之药。疗疮疡之结热、诸经之客热、心经之郁热、下焦之淋热,既有清热之功,又有散结之妙,亦奇药也。性凉而轻散,故能散心经客热,除脾胃湿热,消诸经痈肿,为疮家圣药。其通淋利水,乃除湿热之功。消痈肿瘰疬,由轻散之力,除心家客热也。又除六经热,与柴胡同功。但此治血热,柴胡治气热,为少异耳。

(明·薛己《本草约言·卷之一·草部一百三十四种》)

连翘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包络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经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郁则包络之火上炎经络,而成寒热鼠瘘瘰疬矣;连翘轻清平苦,轻而扬之,因而越之,结者散而寒热愈也。痈肿恶疮,皆生于心火;连翘味苦清心,所以主之。

瘿瘤结热,亦心包络之郁结火也;其主之者,轻扬有散结之功也。蛊毒因辛热而成,辛热则生虫也;连翘平能清而苦能泄,热解虫化而蛊自消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卷二·草部下》)

味苦微寒,其性轻浮,其形象心,入手少阴、厥阴,兼入手足少阳、手阳明经。泻火散结,解毒消痈。多饵亦能减食。

(清·徐大椿《药性切用·卷之一下·草部》)

连翘,味苦,气平、微寒,性轻而浮,升也,阳也,无毒。入少阴心经,手足少阳、阳明。泻心中客热、脾胃湿热殊效,去痈毒、寸白蛔虫,疮科攸赖。通月经,下五淋,散诸经血凝

蛊毒(蛊毒小说)

气聚。但可佐使,非君臣主药。可用之以攻邪,不可恃之以补正,亦可有可无之品。近人无论虚实,一概乱投,为可哂焉。

或问连翘为升科要药,是亦药中之甘草也,吾子以为可有可无,何也?连翘实不足轻重也。盖败毒,必须用甘草;化毒,必须用金银花;消毒,必须用矾石;清毒,必须加用芩、连、栀子;杀毒,必须加用大黄。是治毒之法,无一件可劳连翘,无之不加重,有之不减轻。但有之以为佐使,则攻邪有力又未必无小补也。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卷之三》)

连翘味淡微苦,性凉。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为其味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证。仲景方中所用之连轺,乃连翘之根,即《神农本草经》之连根也。其性与连翘相近,其发表之力不及连翘,而其利水之力则胜于连翘,故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以治瘀热在里,身将发黄,取其能导引湿热下行也。

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连翘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名医药论辑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侯树平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418440.html

标签列表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