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个人硫铁矿的生命史上,曾经有整整23年的阅读空白。那23年,是我个人的“炼狱”时期。我在一座名为“硫铁矿”的荒山中度过3年“劳改犯”的岁月,其后又在一个农场,一处采石场做了四年的“留场就业人员”。1966年5月,我被“遣返”回原籍南京。1969年,“下放”到农村广阔天地里做“自食其力”的“新农民”。直到1980年3月我被“落实政策”到高邮师范学校任教。说来命运还真有点说不清楚的神秘感。
身陷牢狱
默然仰望天空
从1957年8月被定为极右分子到1980年被安排到高邮师范学校任教,我生命中最为宝贵的23个春秋就这样在阅读的空白中度过了。
最近一位朋友在跟我闲聊时问我硫铁矿:“这23年你没有书读,为什么你后来还能教书写书硫铁矿?”我灵机一动,颇为激动地回答硫铁矿他:“我没有读书,但是我阅读了23年的天空和大地。”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矫情的诗意,可是对我来说,的确有点真实的生活体验。
在整个学生时代,对于天空和大地,我可能只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才会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来不会想到把自己的命运同它们联系在一起。
天空和大地,它们的存在是如此的自然而和谐,与我个人何干?可是在命运逆转之际,我居然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窥视天空。那是我被捕关进牢狱之后。
人所共知,牢房是没有窗户的。它只在门上有一个小洞,以供光线进入和外面巡警在外能够看到屋内犯人的情况。犯人只能席地而坐,不能擅自起立活动。只能需要“方便”时大声向巡警“报告”,经批准后才可“行便”。于是对犯人来说,除从门上的小洞向外窥视,就只有闭目默想了。这时候我才逐渐知道,要想仰望一下天空是有多么的不易。因为除了每天早上半小时的“放风”,我们是见不着天空的。
什么叫做“暗无天日”,我从此对这一成语有了切身体会。若干年以后,当我读到台湾诗人商禽那首写牢房中的人因仰望岁月而使颈项成为“长颈鹿”的诗时,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牢狱经历。
仰望天空,在一般人看来是如此平常和简单的事,可是对于身陷牢狱的人来说,却又显得如此珍贵难得。每每在欲仰望天空而不得时,更增加了许多对它的幻想,在它浩渺而辽阔的空间,究竟隐藏着多少人们难以揣测的阴云密布和电闪雷鸣呢?
后来,当我到了劳改队从事各种不同的体力劳动时,我竟然不再对天空有过多的诗意的仰望,可是我关注它的阴晴变化。酷暑时的阳光会使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夏日的暴雨会让我无处躲避而成为“落汤鸡”。
那23个春夏秋冬,我个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劳动,就是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
它给我的酷暑和暴雨,我只能在内心抵拒而以肉体顽强地接纳。我还要用感激它的词语,使我能够感知它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
留场就业
生命贴近大地
在大地上行走的人,不会想到它的内部结构。我在进入那座“硫铁矿”的劳改队之前,也从来不会想到。
没有到过矿山的人,对“矿井”“巷道”“冒顶”一类的词语,是很难有具体印象的。我因为有过从矿山的巷道穿越自南而北的经历,那种时而弯腰弓背,时而匍匐而行,在昏暗的灯光中看到山岩崚增的恐怖的景象,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依然深藏在我的脑际。
我不但亲眼目睹过矿井因为“冒顶”而大量的水冲出巷道中的矿车的景象,自己也差一点在一次矿山的崩塌中被埋进历史。
有了这些悲惨的经历,我对于大地上的一切事物的感知,再也不会那么简单而透明。
刑满之后的1962年,我以“留场就业”的身份又被转移到了黄湖农场。
这样,修理地球成为我的劳动方式。因为是留场就业的身份,劳动有了薄酬。有一段时间,我被分配去拾牛粪。
拾牛粪属于比较轻松的农活,但它规定每天必须完成定额,只要完成了任务,就可以休息。
于是为了完成任务后能够自由休息,我便早早地起来,挑上畚箕,沿着乡村的羊肠小道或大道,只要看到有牛出现的路上,便紧跟其后地把它们刚刚排出的还冒着热气的粪便收入我的畚箕。
有时候运气好,一上午只要两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当然,有时候任务也不容易完成,因为拾牛粪的人也是相互竞争的。
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次经历是,我一上午连一担牛粪也没有拾到,正挑着半担牛粪低头走着,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头牛在排泄,心里高兴地赶过去拾时,谁料到后面放牛的小孩不知是处于一种什么居心,竟然跑过去不让我捡拾,并且抓住我拾粪的铁扒,说这牛粪是他的,不准拾。他虽然小小年纪,似乎也懂得像我们这种人是不敢同他们争吵的。我跟他讲了半天好话,说你也不要这牛粪,为什么不给我拾呢?
小孩年龄不大,说话颇为伤人,说就是不让你们劳改犯拾。我当时也是不到30岁的人,不禁一时怒从心起打了他一巴掌。
他就耍赖地抓住我的扁担绳不放,拉拉扯扯地竟然把我原先拾来的牛粪也泼洒在地。好在当时也没有别的人,我怕事情闹大反而不利,只好摆脱他担着空畚箕回去了。
走在回“中队”的路上,我真的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怨伤。当时的千种思绪,我至今回忆起来都感到羞辱犹在。然而,我又能怎么样呢?
我在黄湖农场“留场就业”有3年时间,其间不乏艰苦劳碌,但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独这一次经历,使我倍感自己受辱于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是人性中多么可怕的东西在作怪。能怪这个无知的小孩吗,我无法回答。
下放灌南
读懂天地荒诞
多年之后,当我以“摘帽右派”身份胸戴大红花的“自由”之身下放苏北灌南,重拾修理地球的职业,又一次感受到大地的恩赐。
到达灌南的陈集公社杨圩大队,正值隆冬季节。每每在朔风呼叫中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不时地在内心温习着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的诗句。然而。这种无力而无奈的诗性体验,除了增加激愤悲情,于我的生存困境是毫无补益的。灌南的土地是盐碱地又是黏土,当地称之为“下雨一团糟,天晴像把刀”。
雨后走在上面,黏土太黏粘在雨靴上,越走越沉重,于是用力地想甩掉黏土,不料却连雨靴一起甩了出去,结果是脚板落地,弄得的雨靴也穿不成,尴尬中夹着气恼。在我30余年的生命史上,这种以“自由之身”而又生活得如此困窘的处境,是空前而未绝后的。
在灌南一年半的困窘生活状态,我无法在此赘述,总之,在万念俱灰时,我脑际不时地浮现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那位想方设法欲去坐牢而不得的小人物。以前读到的是滑稽和荒诞,而今我体验到的却是自己心里滴血的疼痛。
迁移高邮
方得人情之暖
终于在亲友的帮助下我迁移到了里下河地区的高邮。这里的生存环境比灌南有了较大的改善。虽然农村依然贫困,但多了一些人情味。我临时居住在废弃的“大队部”空房内,每天出工前煮一锅山芋作为一天的充饥之物。生产队会计看我没有菜吃,叫我到生产队的菜地去摘,被我婉拒了。生产队长在中秋之夜,悄悄地送了一碗“烧饼”给我,还叮嘱我“不要啰嗦”。
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不仅在当时赋予我生活的温馨,在其后我的生命史上,更成为一种滋养我的精神营养。它们正是我在23年无书可读的阅读空白时期中,让我从阅读天空和大地的感受中收获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我现在有许多空闲时间阅读各种书籍,但是耄耋之年的我,却没有了充沛的精力去阅读,只能浮光掠影地读一些闲书,偶尔写点无意义中寻找意义的文字。如此平静地度过卑微的一生,就算是一个暮年老人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