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老姐80万放在工商银行存定时,终究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买了基金赔的还剩30万不到[捂脸]...
我老姐80万放在工商银行存定时,终究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买了基金赔的还剩30万不到[捂脸]
在我国老百姓的心里银行有着无比崇高的位置,尤其是老年人,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都放在了银行,假如仅仅定存倒算了,最多便是财物受通胀的影响在渐渐价值降低,但有些白叟一进银行原本分明想存个定时,成果终究被银行工作人员忽忽悠悠就买了所谓的理财产品,到期之后连本金都亏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62岁的王某到北京某大行的龙潭支行想买一款年化收益6.1%的理财产品,成果银行工作人员小陈告知他这个理财产品现已卖完了,然后主意向王某引荐了另一款理财产品,还许诺年利率必定不会低于6%的,多了还能分红,是低危险理财产品,可是一百万起购,关闭期一年,不能提早退款。
终究,在小陈的极力引荐下,王某申购了100万元某***财物办理方案产品与70万元某基金产品。
一年后,王某去银行换回本金,成果却傻眼了——100万的本金只剩77万,加上之前的5万元分红,实践亏本率高达18%!
说好的年化收益不低于6%呢??这下不光一分钱没赚到,本金都亏进去了,怒形于色的王某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
通过查询,本来银行工作人员小陈底子没有依照银监会的要求对王某进行危险评价,而是直接代其操作评价成合格出资者,银行对王某作出的危险承受能力评价为平衡型,但小陈向他引荐的金融产品合同中显现的危险等级并非均为低危险。
更离谱的是,小陈底子没有告知王某这是银行代销的产品,也没有出示危险说明书和合同,甚至连产品名称、出资方向也彻底没有向王某介绍,导致王某一向认为这个理财产品是银行的,出于对该行作为国家银行的极度信赖及小陈反复着重的低危险,王某才会赞同买这款理财产品。
事发之后王某与银行屡次交涉,小陈才坦白道这些推销话术是领导会集训练时向职工***授的。
终究,法院裁决银行补偿王某7万元。
以上便是本年更高法发布的《老年人权益维护十大典型事例》之一。
无独有偶,辽宁的杨女士在2015牛市期间到安全银行想买几款固收理财产品,可是工作人员告知她固收理财现已售罄了,转而引荐了几款所谓的“明星私募”产品,终究杨女士买了四款股票私募、公募、理财产品。
四年后,杨女士到银行换回时才发现,其时申购了101万元的和聚2号,现在本金丢失了近20万元,另一款结构类理财产品其时认购了50万元,终究回款45万元。
也便是说四年下来,杨女士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总共亏本了25万。要知道当年北京和聚出资是市场上十分老牌资深的明星私募组织,成果却给出资人形成如此巨大的丢失,真实令人咋舌。
相同的,杨女士也将安全银行告上法庭,经查询发现,杨女士其时在银行做的危险评价等级为平衡型,银行应该只能向她推介更高危险等级为中等危险的理财产品。
可是,安全银行沈阳分行却在明知杨女士为平衡型的顾客的状况下,还向她推介了高危险等级的和聚2号、星石7号,中高危险等级的结构类理财产品,法院认为,沈阳分行在实行信息发表和危险提示环节存在瑕疵,未尽到以充沛、必要、明显的方法向杨女士提示案涉金融产品自身所具有的高危险特征的恰当性责任。
终究法院裁决安全银行补偿杨女士16.25万元。
从以上两起典型事例中咱们不难发现,银行理财底子不像咱们幻想得那么安全,银行工作人员的种种骚操作把出资人忽悠得天旋地转,安得财富理财师在此提示各位出资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是时分破除对银行的盲目迷信了,不论是事例一中的北京某大行,仍是事例二中的安全银行,这两个都是规划巨大、知名度极高的大银行,居然也发生了这种状况,不只隐秘代销现实误导出资人认为这些理财项目是本行产品,并且底子没有向出资人解说清楚他们购买的理财产品到底是投向什么地方,出资人全程都是被银行职工牵着鼻子走,终究云里雾里就亏本了巨额资金。
总结一下,银行的理财产品早已不是保本保息的了,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一切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都成了过去式,并且你在银行里买的项目也很大或许和这个银行没有一毛钱联系,银行仅仅担任代销罢了,所以咱们千万不要觉得我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都是安全无危险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假如你是危险讨厌型出资人,那么最适合你的挑选其实是***债,关于***债的介绍安小妹写过许多,感兴趣的能够翻翻咱们的往期文章。
终究再着重一遍:银行理财保本保息的年代早现已完毕了,出资人假如想买银行理财一定要看清产品说明书和合同,切莫相信银行工作人员的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