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涨停板 正文

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磷酸价格走势)

wx头像 wx 2023-10-31 14:30:11 6
...

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部署电子级磷酸,推动我省石化产业电子级磷酸的调整改造电子级磷酸,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全省石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石化行业贯彻落实“工业强省”、“两计划一工程”战略部署,扎实组织实施石化优势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实现了规模翻番、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良好成绩。

  (一)经济总量跃居中部第一。“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保持年均19.4%高速增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28亿元,居全国第6位,较“十一五”末提升8位,居中部第1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量双翻番,我省已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基地。

  (二)主导产品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我省主要石化产品产能产量大多保持增长,部分产品产能产量居全国前列。苯甲酸、季戊四醇、H酸、对位酯、食品五钠、六偏磷酸钠、次磷酸钠、二甲基亚砜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活性染料居亚洲第1位,磷矿石、化肥、磷肥、磷酸一铵、精细磷酸盐、氯化苄、苯甲醇产量居全国第1位,氮肥、磷酸二铵、硫酸居全国第2位,农药居全国第5位,纯碱居全国第6位,聚丙烯和聚氯乙烯树脂居全国第8位,烧碱居全国第10位。

2015年湖北省石化主要产品产量表(万吨、万条)

产品名称

2015年

与2010年增减比例

原油加工量

1550

52.4%

乙烯

85.34

/

硫酸

780

11.1%

合成氨

488

22.5%

磷矿石

2200

22.2%

化肥(折纯),其中电子级磷酸

1408

56.6%

氮肥(折纯)

625.7

51.1%

磷肥(折纯)

782.4

63.8%

磷酸铵肥(实物)

1306.2

129.2%

尿素(实物)

184.1

3.8%

纯碱

159.5

11.5%

烧碱(折纯)

106.8

40.5%

其中:离子膜烧碱(折纯)

85.27

79.1%

盐酸(折标)

67.71

-3.3%

涂料

43.3

137.6%

农药(折纯)

25.39

28.9%

纯苯

38.96

874%

精甲醇

39.49

-1.7%

合成树脂

218

186.1%

合成纤维

35.92

998.4%

轮胎外胎

1016.4万条

55.9%

  (三)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武汉乙烯项目建成填补中部大型烯烃生产装置空白,炼油装置全面实施升级改造,油品质量全部达到国Ⅳ标准,部分达到国Ⅴ标准。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涂料、染料、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缓(控)释化肥等高端石化产品增幅较大,低浓度化肥、高毒农药、黄磷、电石等初级化工原料、高耗能产品产量增幅和比重大幅下降,高端石化产品占比提升。中石化武汉公司800万吨炼油扩能、中韩石化80万吨乙烯、中石油昆仑能源日产500万立方LNG、三宁公司20万吨己内酰胺和60万吨硝硫基复合肥、中石化湖北化肥公司20万吨乙二醇、沙隆达20万吨离子膜烧碱、兴发集团15万吨草甘磷和15万吨有机硅、应城新都60万吨硝基复合肥和祥云集团15万吨工业级磷铵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为全省石化行业经济增长和产品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在做大规模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积极开展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推进工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建成了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90%的主体装置实现了国产化,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是中国石化重点攻关项目。宜化集团粉煤连续成型气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大规模尿素生产,变压吸附脱碳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金奖,首套宜昌胶磷矿反浮选选矿工业化生产装置成功地解决胶磷矿不能生产磷酸二铵的世界性难题。兴发集团公司钠系磷酸盐生产工艺获全国化工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纯五硫化二磷以及磷系阻燃剂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草甘膦生产工艺全国领先。我省湿法磷酸精制、硝硫基复合肥、已内酰胺、工业级磷铵、电子级磷酸等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围绕石化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行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大型石化企业逐步建立了能源管控中心,实现从单体设备和工序节能向统筹优化和综合利用转变电子级磷酸;工业机器人在大型石化企业得到充分应用,危化品生产实施了DCS智能控制,大幅提高装置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重点石化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互联网电商平台在石化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五)骨干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我省石化骨干龙头企业,抢抓战略机遇,坚持市场运作,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幅提升了我省石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达10家,比“十一五”末净增6家。宜化集团、兴发集团跨入中国企业500强,21家石化企业进入中国化工企业百强。宜化集团位居中国化工百强第2位,兴发集团是我国规模最大精细磷化工企业之一,湖北新洋丰位居我国高浓度磷复肥和新型肥料公司生产企业前列,湖北沙隆达是我国农药行业的知名企业,湖北新生源公司是世界氨基酸生产规模最大企业之一。

  (六)化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全省石化行业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城区石化企业向化工园区的搬迁与改造,加快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建成了一批产业联合布局、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三废”集中治理的特色化工园区,逐步实现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武汉化学工业区、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猇亭园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潜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区被确定为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荆门、潜江、荆州、应城、武穴等8个石化产业集群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七)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面对不断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的政策标准,全省石化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电石、黄磷、烧碱和化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品领域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二是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组织实施高污染产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专项。三是加强能源消耗管控,加快重点能源消耗企业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措施,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实现在线监测。与“十一五”末相比,全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0%,行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5%、2.2%。氯碱行业低汞触媒普及率达到80%,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省石化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一是产品结构不优。我省石化行业主导产业是炼油、基础化肥和基本化工原料,新领域精细化工、高端化学品及先进化工新材料产业比重低。大多石化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附加值低端,乙烯产品下游延伸加工利用不够。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省是科教资源大省,但是在石化产品应用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在中低品位磷矿利用、湿法磷酸精制、高端化学品制造和先进化工材料开发等关键领域没有取得突破。

  三是园区建设水平不高。全省57个化工园区中,省级园区只有14个,除十堰、恩施州、神农架等3个市州外,其他14个市均建有化工园区(或化工专区)。因历史原因,大多化工园区由县、市自然发展形成,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入园企业门槛低,产业特色不鲜明;园区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上下游产业链不配套,园区内企业布局分散且规模偏小,集约化水平低;部分园区环境容量不够、安全间距不达标、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与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差距较大。

  四是化工安全综合治理任务重。据统计,全省石化企业1116家,其中:位于化工园区外石化企业约400家,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68家(位于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约45家)。许多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安全生产风险大,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化工园区外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和搬迁改造任务重。

  五是石化企业和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压力大。石化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2015年长江、汉江沿线石化企业共排放废水约12447万吨、化学需氧量约11065吨、氨氮约1663吨,分别占全省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15.2%、9.78%和13.8%。另外,全省仅20%石化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80%企业污水仅经预处理后进入园区或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建有污水处理厂的化工园区仅30个,且化工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化工园区管道“一企一管”配套管网及计量设施的建设滞后,化工园区污水超标排放事故频发。

  二、发展形势

  (一)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全球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对石化产品需求不足,增长乏力,不确定性增加,各种风险与挑战交织。北美页岩气革命和中东廉价油气资源冲击,世界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宽松,国际油价将在低位震荡,石油和化工产品价格将持续低迷,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盈利和投资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创新呈现一系列重大突破,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抢占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日本、韩国和中东石化产业针对我国市场的结构调整加速,欧美化学工业技术创新升级,对我国石化产业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虽然面临市场需求放缓、资源环境约束、传统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过快、产品价格下降等不利因素,但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是四化同步推进和重点产业配套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将从2014年的约54.8%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包括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设备、日用化学品等需求为石油和化工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其中汽油、煤油和柴油供过于求约4500万吨/年,烧碱、纯碱、尿素、磷铵、电石、PTA、甲醇、醋酸、聚氯乙烯等产品过剩严重。成品油、烯烃、芳烃、合成材料、化肥、农药、无机酸、无机碱等大宗产品需求减缓。另一方面,我国化工新材料消费量的40%需要进口,特别是大宗高端合成材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等高端化学品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高端化学品供给能力将给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是互联网+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已成为各国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共同选择。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深度应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为石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我省石油化学工业具有持续发展诸多有利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体系齐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完整,经济总量规模国内靠前,骨干龙头企业实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化工园区规范建设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园区)初具形成,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省地处长江中游,位居我国地理中心,具有承上启下、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重大交通枢纽和重点工程建设,为我省石化产业承接国内产能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与市场开拓,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科教人才和资源优势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省教育科研院所众多,各类石化化工专业教育、科研及设计院所齐全,教育科研资源及人才保障条件优热;同时丰富的磷、盐、芒硝、硅、石灰岩等矿产和水、电资源,为我省石化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当前全省全力组织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智慧湖北”建设,石化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等重大战略部署为石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石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迈向中高端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动力。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端化学品产业,促进产业调整与优化;优化园区布局,规范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加强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加快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壮大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培育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建设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全面推动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开展应用示范,为建设石化强省提供技术支撑。

  2.坚持集聚发展。科学规划化工园区布局,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建立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加强园区污染治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提升园区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严格产业准入,加强化工园区和企业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人口密集区和园区外化工企业搬迁入园,促进石化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碳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强重点污染物的治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本质安全的石化产业。

  4.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和化学工业深度融合,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加快石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我省石化产业要努力实现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快应用,“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园区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骨干领军企业不断壮大,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加快培育,知名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危险化学品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绿色制造持续推进。

  1.经济总量保持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石化行业经济总量力争达到年均增长8%,继续保持全省工业支柱产业前列,中部领先地位。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先进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比重进一步提升,乙烯产业链基本形成,高端石化产品占比达到50%以上。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达标、不合规落后石化产品、工艺、装备和企业加快淘汰。

  3.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到2020年,全省石化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企业4家,过100亿元企业15家以上。

  4.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统筹规划化工园区布局,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建立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引导石化产业集约集聚。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100%进入化工园区,2020年底前完成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

  5.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平台。全行业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80%以上,形成一批知名自主品牌,优质产品率达90%以上。炼油、乙烯、湿法磷酸、化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6.节能减排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省石化行业废水、废气和固废全面实现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达标排放。与“十二五”末相比,石化行业水、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15%和2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减少30%以上。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万元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0%,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8%。

  7.“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到2020年,全省石化行业智能工厂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在石化、化肥、磷化工、盐化工和轮胎等流程产品领域建成一批智能工厂或数字车间,石化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建设“两化”融合省级试点示范企业50家、智能工厂(车间)30家(个)。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围绕我省石油化工、化肥、磷化工和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1.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做大做强。依托产业基础和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整合和优化芳烃资源,实现炼油与烯烃、芳烃一体化布局,建设形成中部地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一是加快推进中韩石化110万吨/年乙烯扩能改造,利用新增乙烯产能,大力发展环氧乙烷、C5、C9、芳烃、丙烯、特种橡胶等乙烯产业链下游加工产品。二是支持中石化荆门分公司积极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大型煤油共炼、芳烃、化纤一体化布局,建设中部地区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及绿色环保特种油蜡基地,打造C2、C3、C4、C5、甲苯、C8、C9芳烃等石化加工产品产业链。三是支持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完成烷基化扩能、2#加氢生产国V柴油改造、2#催化实施LTAG改造和新建溶剂脱沥青、催化裂化、气分等装置,完成炼油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四是支持金澳科技公司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建设,在提升油品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芳烃项目建设,延伸加工生产对二甲苯及聚酯纤维。

  2.促进化肥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原料优化和节能降耗等关键领域,支持化肥企业实施不以单纯扩大化肥产能为目的,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进生产工艺与装备、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鼓励开发生产新型肥料。重点发展测土配方肥、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硝基复合肥、增效尿素、尿素硝酸铵、脲铵氮肥、农业用改性硝酸铵、销酸铵钙、硝酸磷肥及土壤调理剂、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包括稳定性肥料所需要的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添加剂和液体复合肥所需要的工业磷酸铵、聚磷酸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优质原料。

  3.优化发展磷化工产业。按照“严格准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综合利用”发展原则,科学规划磷化工产业,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合理开发磷矿资源,控制磷化工无序发展,改造提升我省磷化工产业,巩固磷肥全国领先地位,壮大精细磷化工产业,积极培育磷系新材料产业,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控制磷复肥发展,逐步削减普钙、钙镁磷肥、磷复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过剩产能。合理利用湿法磷酸与热法磷酸,重点发展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实现湿法磷酸净化装置大型化、规模化,分级利用湿法磷酸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精细磷化工和磷系新材料产品。发展磷产业循环经济,推进磷矿伴生资源利用,建成一批中低品位磷矿制酸、磷石膏综合利用、氟碘资源回收利用、黄磷尾气和黄磷渣回收利用等产业化项目,实现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鼓励骨干磷化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支持和引导优势磷化工企业整合磷矿资源开发企业,将优质的磷矿资源优先配置给省内优势磷化工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

  4.改造提升盐化工产业。积极引导氯碱、纯碱、电石、聚氯乙烯等企业优化控制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保证生产安全和稳定,提高劳动生产率。氯碱行业要加大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国产化离子膜、低汞触媒等应用,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耗氢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强聚氯乙烯改性研发,提高聚氯乙烯塑料制品质量,巩固在型材、管材等方面应用,拓宽汽车、电子等产业应用。电石企业要提高电极入炉长度自动控制、电极糊柱在线测量等重点工序自动化水平,推广应用炉气净化和提纯技术、一氧化碳合成新工艺和新产品、净化灰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电石显热回收利用技术等促进行业转型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严格控制氯碱、纯碱、聚氯乙烯、电石等新增产能,逐步淘汰所有内燃式电石炉、隔膜法氯碱装置。

  (二)加快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

  以优势产品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快发展高端精细化工。积极开发高性能、专用性、绿色环保的精细化工产品,大幅提高精细化工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塑料助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促进农药、涂料和染料等传统精细化工改造升级。

  农药行业。加快发展低毒绿色专用杀虫剂、除草剂、新型杀菌剂、病毒抑制剂、种子处理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保鲜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缓控释剂等农药新剂型及配套环保型专用新助剂等。推进农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在优势农药生产企业建设智能数字化车间,促进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强农药生产追溯管理,推进农药生产企业二维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原料、农药原药进货和检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实现农药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健康。

  染料行业。围绕染料绿色产品及清洁生产技术,重点开发适用于超细纤维、高纺棉纤维、生物基纤维、聚乳酸纤维等新型纤维染整加工技术需要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的有机颜料新产品。开发适用于具有阻隔有害物质和病菌的纺织品、高阻燃、防火纺织品等以满足战争防护服、消防服、医用无菌服、高性能过滤器等纺织品要求的染料产品。开发适用于超临界染色用染料、生命体标识用染料、暂溶性染料及绿色环保的新型纺织印染助剂。

  精细无机盐行业。加快功能化、系列化、精细化无机盐产品的发展,重点提高精细磷酸盐、钡盐、锶盐、钙盐、镁盐、钠盐等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广使用先进的无钙焙烧、液相氧化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现铬盐行业技术升级。加强氰化物生产过程中含氰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应用和推广,开发活性碳酸钙、超微细及纳米碳酸钙、超微细碳酸钡、超微硫酸钡等高档精细碳酸盐产品。

  电子化学品行业。重点发展电子产业用高纯试剂、高纯气体、高性能新型封装材料、高性能基板树脂、新型液晶材料。

  涂料行业。开发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新能源等行业的重防腐涂料、高铁涂料、隧道地铁廊坊功能涂料、防火涂料等功能涂料。积极开发低污染、水性化、高固含量、粉末化等高端涂料新品种,发展高性能环氧树脂、弹性树脂等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长效防污涂料、防水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等新材料。

  胶粘剂行业。重点发展环保型高性能聚氨酯胶粘剂、有机硅及硅烷改性胶粘剂、环氧树脂胶粘剂、改性丙烯酸酯胶粘剂、水性氯丁橡胶型胶粘剂、功能性丙烯酸乳液、压敏胶、特种胶粘带及高品质原料与助剂。

  水处理剂行业。重点发展聚丙烯酰胺等有机絮凝剂及生物絮凝剂,有机磷酸酯类阻垢剂,聚天冬氨酸钠盐及酯等新型绿色环保缓蚀剂,过氧乙酸等新型杀菌剂。

  塑料助剂行业。发展重点是无毒增塑剂、无卤阻燃剂、无铅热稳定剂。重点发展高碳醇酯类、柠檬酸酯类、环氧类、聚酯类和生物降解类等环保型增塑剂,钙锌系列、有机锡系列及稀土复合型热稳定剂,纳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无机阻燃剂和有机磷系阻燃剂。

  橡胶行业。围绕汽车、矿山等相关产业,大力发展汽车橡胶零部件制品。进一步提高子午胎生产比例,支持武汉、十堰、黄石等市建设大型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发展具有耐热、耐寒、耐油、耐酸碱、大倾角的功能性输送管带产品。

  2.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充分发挥我省在有机硅、有机氟、高性能光纤填充料、高性能纤维等重点化工新材料方面的技术优势,围绕满足汽车、现代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以及电子信息等领域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减震、密封等性能需求,大力开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新一代电池材料等先进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基于乙烯工程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配套材料、有机氟硅新材料、高性能树脂及复合材料等。

  配套武汉乙烯工程,重点开发高效催化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土工合成材料、生物卫生医用纺织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积极开发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配套的高性能密封、粘结、阻尼等专用新材料。加快发展新型聚酯、特种环氧树脂、长碳链聚酰胺、耐高温易加工聚酰亚胺等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高耐磨和易加工新材料品种。

  提高有机硅单体工艺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优势,加快开发苯基、乙烯基特种有机硅单体,发展无氯法直接合成烷氧基硅烷。大力开发硅橡胶、硅油、硅树脂、硅烷偶联剂,建设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有机硅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端氟硅聚合物(氟硅树脂,氟硅橡胶)、含氟功能性膜材料和高纯电子化学品、含氟硅表面活性剂、含氟硅中间体等高品质含氟硅精细化学品。加快开发含氟聚物、电子化学品、表面活性剂、整理剂、有机中间体、功能材料和船用特种防污涂料等含氟高端化工产品。

  开发高性能改性环氧树脂、聚双马来酰亚胺、苯并噁嗪树脂等热固性和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开发碳纤维高性能热塑性树脂PEEK复合材料、硼碳纤维、间位芳纶、对位芳纶、树脂基复合材料等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发展仿真、高功能、差别化的新型和特种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棉丝麻等天然纤维等纺织新材料。

  3.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煤制大型合成氨、煤制氢气、煤制乙二醇、乙炔法制聚乙烯(PE)等工程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煤制合成氨、氢气、一氧化碳、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开发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和生物化工产品,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三)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化工园区建设

  从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化工园区布局,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建立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引导石化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1.统筹规划化工园区布局。原则上不再审批新设立化工园区。综合考虑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安全保障、产业基础等因素,从省级层面完善石化产业布局,建立园区产业升级与退出机制。严格按照区域资源、环境、安全承载能力,对现有化工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和环境影响重新进行综合性评估和审核,强化安全卫生防护距离和规划环评约束,对环境容量小、安全隐患大、安全卫生防护距离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化工园区实施关停和退出。

  2.改造提升化工园区。严格化工园区项目环境准入,完善园区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监管体系和环境风险管控,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专业化危险化学品处置消防站、污水处理厂、废弃物处置设施、公共管廊、公共事故应急池、危化品车辆管理及园区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救援指挥系统等专业化基础服务设施。结合资源、能源、交通、环境承载能力,按照资源、市场、辅助工程一体化,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三废”集中治理。实施化工园区循环化工改造,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园区循环改造示范试点创建工作,培育、创建和提升一批节能环保安全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园区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

  3.开展化工企业分类治理。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化工项目,对沿江1公里范围外新建化工项目从严控制,适度发展;新建化工项目100%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现有化工企业分类实施就地改造、异地迁建和关闭退出;对安全和环境风险较低、经评估通过改造能达到环保、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企业可实施就地改造升级;对安全和环境风险突出、经评估通过就地改造仍不能达到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实施异地迁建;对不符合就地改造条件或不能实施异地迁建的企业,限期关闭退出。

  4.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认真开展人口密集区及化工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清理整顿,按照“一厂一策”原则分类处置“关、停、转、迁”企业。科学制定城镇人口密集区及化工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政策支持,协调解决企业搬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搬迁改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督促和指导企业开展搬迁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和专项治理,有序推进腾退土地的治理和再开发,确保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安全和无害化利用。妥善解决因搬迁改造带来的职工分流安置问题,通过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等措施,积极扶持有关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努力建设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本质安全的石化产业。

  1.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推行机制,以炼油、石化、化肥、氯碱、纯碱、无机盐、农药、染料、橡胶等行业为重点,大力推广使用清洁化生产新技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

  2.加强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工信部《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环保部《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湖北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湖北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实施方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基本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建成VOCs监测监控体系,大幅减少石化行业VOCs排放,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加大行业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治理力度,加快淘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对化肥、农药、染料、树脂等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实现“三废”达标排放。

  开展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以提升石化固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为目标,加强对磷石膏、造气炉渣、电石渣、碱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充分利用焦炉气、电石炉气、黄磷尾气生产化学品。针对危险废物,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采用焚烧、氧化等先进技术进行处理处置,杜绝非法转移。

  严格执行国家石化产品能源消耗标准和能源管理规定,全面开展行业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活动,提升企业能效水平。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推进炼油、乙烯、化肥、氯碱等行业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对企业生产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

  3.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危化品源头管理,坚决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和职业危害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与装备,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装备,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施石化行业责任关怀和HSE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培训,杜绝违章操作事故发生,全面提升企业事故防范能力、技术装备安全保障能力、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仓储物流等危险化学品储运企业的安全监管,推广危化品运输用GIS、GPS和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危化品运输实时、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五)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行业智能制造

  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智能工厂(车间)试点示范、智慧化工园区和石化电商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应用,实现石化产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生产服务型和智能制造型转变。

  1.加快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炼油、乙烯、化肥、纯碱、烧碱、橡胶等全流程行业推广企业生产装备计算机设计与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的行业生产全流程信息化应用方案。在石化企业推广针对生产过程HSE(安全、健康、环保)、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耗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生产制造一体化应用方案。在重点行业和关键岗位加大“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

  2.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推动企业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数据信息集成共享,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向智能制造迈进。提升企业过程控制系统效率,推动先进优化系统和生产执行系统的应用与普及,促进生产计划、生产过程、能源平衡、质量管理、物料平衡等方面的平稳运行,实现精细化管理。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设备与虚拟信息网络的融合,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生产销售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经营效益实时核算,增强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应变能力。

  3.推进智能化工园区建设。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园区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网上交易、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全面整合园区信息化资源,以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和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建设智慧园区,建立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园区。

  4.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支持石化行业现货交易平台等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行业优势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推动石化和化工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石化、农化、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行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鼓励农资生产企业建立“互联网+农资”农资电子商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严格产业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石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力指导本地石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强化政策约束和激励机制,严格石化产业投资管理和石化产品行业准入条件,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违规新增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依据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快淘汰布局不合理、工艺技术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的落后生产企业和生产装备,引导低效产能主动退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二)坚持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校联合,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企业围绕产品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我省石化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规模。

  深入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强化企业品牌建设,制定和实施品牌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企业内在素质,打造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三)推进兼并重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关联、优势互补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通过整合、参股及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配”的道路,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细分行业特色领域隐形冠军,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我省石化行业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加大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实行有扶有控的财政金融政策。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投资基金,加大对石化产业技术改造、高端产品研发、绿色安全生产、智能制造、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科技研发工作的支持。

  引导大型石化企业集团和化工园区开展投融资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中小石化企业资金扶持方式,创新中小石化企业融资担保方式,充分发挥省、市、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作用,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办法解决建设项目资本金问题。

  (五)加强人才培育,提升保障能力。加大化工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支持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培养石化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大人才引进,通过政策引导,以项目为平台,吸引优秀人才来湖北工作。

  关于园区委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407509.html

标签列表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