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连载2@许蚕
二、明争
兄弟二人的关系在李渊称帝后便逐渐发生了变化。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帷迦,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帷迦,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按照惯例,太子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而李元吉此时年龄尚幼,李渊就把唐王朝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李世民,这就客观地为他的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
1、秦王的野心
李世民也委实能干,除了武德元年七月同薛举作战时输过一回,以后诸仗打得都比较顺利,先后击败了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部。李世民天分极高,他的军事才能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实践而不断提升,仗打得一次比一次漂亮,野心也一天又一天增长。
李世民的野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不知道,但武德二年秦王府兵曹参军杜如晦被李渊调任为陕州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的官员被调离外任的人虽然很多,但都不可惜。不过杜如晦这个人聪明有见识,是王佐之才。大王要是只想当一个藩王,他也没什么大用,如果想经营四方,则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道:“你要不说,帷迦我几乎就失去这个人才了。”于是就奏请将杜如晦调回秦王府。说明他至少从这时候开始就已怀有“经营四方”之志了。但是,这个“四方”的经营权现在属于他的父亲李渊,这个“四方”经营权的继承权属于他的大哥李建成,他再有这种想法,就是坏了规矩,就是对现行制度的挑战,就有可能给帝国带来内乱的危险,所以,这个“志”就变成了野心。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有这样的野心也在情理之中,李世民这时候不过二十来岁,正是一个青年人最蓬勃最朝气的时候,怎么可能没什么想法呢?连刘邦那样喜欢赌博嫖娼的流氓、曹操那样的宦官子弟都可以有野心,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为什么不可以?就拿我来说,一个乡下少年,早年读中学的时候,没事还翻翻《毛泽东传》、《拿破仑传》,以他们为奋斗目标呢。我想一个多少曾有过一点野心的人大概都能理解李世民。
但我辈的野心也只能在心里野一野而已,因为根本就不可能梦想成真。但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有实现的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在不久之前,就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刚刚亡国的隋炀帝杨广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成功地由晋王当上了太子。
和尚摸得,阿Q就摸得。晋王当得,秦王自然也当得。
于是李世民也开始运作。经营四方当然要靠得力的人手,所以李世民很注意网罗人才,网罗人才这件事,说得好听点叫招贤纳士,难听一点就是培植私党。
在这方面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常年在外征战,那些归附唐朝的人实际上就是归附他,那些投降唐朝的人实际上就是投降他。进入长安后得房玄龄、杜如晦,破刘武周时得尉迟敬德,平王世充后得秦叔宝、程知节、张公瑾、李君羡,再加上妻兄长孙无忌,哪一个不是人中之杰?而且还有李渊派来协助他打仗的长孙顺德、刘弘基、屈突通(隋亡后已降唐),名义上是父皇的大臣,事实上都是为他所用。
他也有能力凝聚起这帮人,他性格外向喜爱交游,才华又出众,本身就有着极强的性格魅力。而且他还能够给他们加官晋爵,赐给他们土地赏给他们金银珠宝,平定王世充后,整个洛阳城能赏赐的财富都被他赏赐一空,连李渊的贵妃想要个首饰啥的都没捞着,最后弄得李渊都心疼不已。这当然很能笼络人心,沙场杀敌刀枪无眼,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大伙儿图的不就是个荣华富贵?连一千三百多年后,一个导演拍电影,还知道通过一个奴隶之口喊出“跟着你,有肉吃”呢,何况他秦王李世民,英姿天纵,雄才大略,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的部下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而且更明白另外一个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秦王确实不错,能打仗,会用人,重交情,而且很大方,但他毕竟只是秦王,皇位是属于太子建成的,太子建成认识他们是老几?太子有太子的一帮人,一旦登位,谁知道会是个什么情形,没听过功高震主吗?没听过鸟尽弓藏吗?到时候连秦王都不一定保得住,何况他们。这江山可是咱这帮兄弟打下来的,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想想都冤得要死!
所以房玄龄们才会鼓励李世民要“经营四方”。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打败王世充后,李世民带着房玄龄,穿着便装去拜访一个据说很有名的道士王远知。这个道士确实有点神,他远远地迎了上来,对李世民他们说:“这地方来了个圣人,难道是秦王吗?”李世民一听,哟喝,这么厉害!于是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王远知说:“大王将来是要做太平天子的,希望您自己要珍惜这一切。(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
这则史料来自《旧唐书·隐逸传》,我们今天看它,总觉得事出蹊跷,总觉得像某广告公司抛出的策划案,真有眼光这么贼的人,没见过面就能知道这是秦王?还能看出他将要做太平天子?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等不得唐僧,提前从两界山下跑出来了?要么就是这道士在哪里见过李世民,摸准了他的心思,顺他的毛拍他的马屁帷迦;要么干脆这就是房玄龄他们策划好的一出戏,刺激刺激秦王的进取心:你看这么个世外高人,都说你有帝王之分!别犹犹豫豫、婆婆妈妈的,要珍惜啊!
李世民很舒服,很高兴,这些话确实说到了他心坎上,也确实增强了他的信心。至于这个道士是否有假,他才不管呢,他要的就是这个彩头。很多年以后李世民还记得这个道士。他登基后不久便要给王远知“加重位”,但王道士果然是世外高人,硬是不接受,还是要归隐山林。贞观九年太宗又降诏曰:“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这一年王远知已经126岁了,确实是个活神仙,现代医学这么发达,活到这个年龄的人好像也还没有。
武德四年六月,李世民班师回朝,李渊认为前代官职已经不足以表彰他的贡献,特授他天策上将一职,位在王公之上。十月,李世民又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可自置官署。不久,又诏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自令、仆射至郎中、主事,品秩皆于京师同,差别只是人数少一点而已。
这差不多已经是另一个朝廷了。
因为“海内渐平”,上马得天下的时代逐渐过去,下马治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所以李世民开设了文学馆,杜如晦、房玄龄加上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十八人都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号为“十八学士”。“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他打天下时得到的财物继续发挥着作用。公务之余,李世民就来到馆中,与众学士讨论文籍,有时直到半夜才休息。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是一个秦王府的智囊团。秦王把军事玩顺手了之后,现在要玩一玩政治了。
2、太子的优势
李建成不是傻子,他当然知道他的二弟想干什么。
如果说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李世民因战争的需要不断地招抚一些军事将领,李建成还可以坐得住的话,现在李世民迅速由军事转向政治,就不能不令他感到不安。
但不安归不安,他对自己太子地位的稳固还是非常自信的。
首先,他是帝国合法的接班人。
其次,他是帝国合格的接班人。
凭良心说,李世民能干不假,但李建成也决非庸才。贞观史臣对李建成的攻击:“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高祖·太宗实录》)无非是集中在道德及私行方面,而缺乏材料证明李建成的无能。
但也缺乏材料证明李建成的能干。能够看到的史书中,涉及李建成的除了他做事怎么荒唐,剩下的大多是他对李世民的陷害。至于他做过什么事,立过什么功,记载得很少。
但李建成身为一国太子,总不可能不做事。
《旧唐书·隐太子建成》载:“高祖忧其不闲政术,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这说明李建成的日常工作就是帮助李渊处理政务。除了重要的军国大事外,一般的政务,都交给他去办。办得怎么样没有说,但应该没出什么差错,否则史书一定会记载。
另外,既然“令习时事”,那么不断发生的军国大事也不可能不让他参与。唐初的“军国大事”主要是战争。我们知道,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打仗那么简单,它除了军事层面外,还牵涉到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哪朝哪代的战争,都有一个前方和后方的划分。前方干什么?当然是打仗。后方干什么?制造器械,筹运粮草,确保前方能够打下去。汉朝韩信和萧何的分工就是如此。而以李渊的用人风格,在关键岗位上任命的都是自己的亲属,这么重要的工作,李建成身为太子,不可能不去做。而且做这样的事李建成早就有经验,在攻打长安前,李建成的分工即是如此,他去守潼关,同时屯兵永丰仓,即占据永丰仓粮饷基地,保障部队的军粮供应。隋末唐初连年战乱,天灾人祸,民间贫薄,即使前方将土能够就地征粮能够抢劫敌军粮饷,即使府兵制能够保证一部分军粮,但中原及河北、山东战场上的李世民、南方战场上的李孝恭两路大军几十万人马,要都得靠军队自己解决,那简直在扯蛋。唐朝的统一战争打了八九年,作为供应中枢的长安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没有听说过在这方面出过什么大问题,如果有,前方将士肯定会闹事,史书一定会记载。
李建成的另一项工作是防御突厥,偶尔也会打打小仗。这事在《隐太子建成传》及《资治通鉴》中有记载。武德四年“伐胡”,还曾杀过“降胡六千余人”,虽然杀降不是件人道的事,但说明他还是打胜了。其他几次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打过败仗,可见他至少是防住了御住了,否则史书一定会记载。
毛泽东词中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提法。因为李世民的光芒过于耀眼,在他之前的高祖李渊常常被我们忽略。但作为一个开国之君,他怎么可能是个简单人物?你看他对起事时机的把握,你再看他对两个儿子的使用,即可知他识机之深,用人之准。作为父亲,他应该最清楚两个儿子各自的优缺点,李建成守在大后方,李世民去前方作战,除了是因为两人身份不同而作的分工,还应是他对儿子能力的清醒认识。
所以李建成有能力,有功劳,只不过这种幕后工作远不如战场上攻城掠地那么耀眼罢了。我们认识的明星一大串,但能认识几个制片人、编剧?
第三,李建成帐下人才不少。
我们来看看东宫属官中都有哪些人呢:
1、太子中丞王珪,后来在贞观年间当了宰相。
2、太子洗马魏徵,这个不用说了。
3、左卫率韦挺,后来在贞观年间当御史大夫。
可见东宫的文臣班底还是不错的。
但东宫集团的人才结构有问题,李建成手下的军事人才太少了。这是没办法的事,能打仗的人都让李世民带出去了,而且李世民招降纳俘,不断地补充新血,他却没有这个机会。
第四,李建成在朝中有宰相裴寂和封德彝等人支持,在后宫中的人缘很不错,齐王李元吉也亲近他。
李渊是人,是人就需要朋友,裴寂就是李渊的老朋友,也是首谋的主要功臣。要说李渊这个人还是比较特别的,别的人当了皇帝,一般就会刻意疏远老朋友,李渊则不然,他宠信裴寂到什么程度呢,每次视朝时,一定要让裴寂坐在旁边,还让他一起进入卧内,裴寂在大业年间担任晋阳宫副监,李渊称他为裴监,当皇帝时这个称呼也没改。所以当时满朝文武,谁的份量也没裴寂重。
李渊好色,当皇帝后纳了很多妃子,以五十多岁的年纪还一口气生了三十一个子女。好色的人难免要听听枕头风。
至于齐王元吉,虽然能力和为人都不咋样,但怎么说也是李渊的儿子,在李渊的心中,两个儿子的份量总比一个儿子重吧。
外结朝臣,内结两宫,家结四弟,联络一切可以左右李渊决策的力量,李建成在巩固太子之位的策略运用上,还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李建成最重要的优势就浮出水面:李渊压根就没有废掉太子的打算。
3、李渊的态度
储君不明就会引来纷争,一向是为帝者的大忌,所以李渊称帝不久就准备立太子,当时朝臣之中分为两大派;一派以裴寂为首,支持李建成;一派以刘文静为首,主张立李世民。他选择了李建成。
遵循古制立长为嫡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历来为父者,多对长子寄予极高的期望,施以最严格的教育,李渊自然也不例外。史载李渊“任性直率,宽仁容众”,而李建成“性宽简”、“颇仁厚”,至于李世民,用他自己的话说“性本刚烈”。可见父子之中,还是李建成的性格更像李渊,这怕也是李渊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出来的结果。在中国古代,皇帝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性格为人像不像自己,也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邦就曾指着三儿子如意说“此儿类我”,并因此想废掉“不类我”的太子。
李建成也确实没有辜负李渊的期望,从晋阳起兵到现在,除了逃离河东时弃李智云于不顾,确实还没有过其他什么不佳的表现。而且就是李智云的死,主要还是李渊造反的缘故,也不能全怪李建成。这么多年李建成呆在李渊身边,他做的事情,付出的努力,李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没有能力他当然看得出来。他不是傻子,辛辛苦苦,冒着灭族的风险打下的江山,他不可能交给一个庸才。
这个儿子的品行也还过得去,没有什么不当的表现。“荒色嗜酒,畋猎无度”,那不过是后来史官的不实之词。首先“荒色”谈不上,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才不过六个儿子(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早逝,李世民杀了后面五个。当然李建成还有女儿,但按男女出生的比例来算,不会超过儿子的两倍),而二十四岁的李元吉也有五个儿子,到李世民三十八岁时,子女已达三十多人,所以,三兄弟中要说好色,怎么轮也轮不到李建成。至于“嗜酒”和“畋猎”,酒肯定会喝的,猎肯定要打的,不过“无度”,则谈不上,除了有政务,李建成还得提防着老二来抢班夺权,怎么可能正事不干,整天跑去喝酒打猎?当然,偶尔醉上一两回肯定还是有的。
李渊应该很满意自己的选择。不像自己的姨父杨坚,当年选择的太子杨勇懦弱无能,最后被迫要改选太子,结果儿子们互相残杀不说,大好的江山更是被闹得一塌糊涂,“殷鉴不远”哪!
他不会去步姨父的后尘。所以他不可能去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要立早就立了,何必费那个周折?李世民虽然能干,但自己的表弟杨广不是也很能干?但干着干着就把江山给干丢了。要是换那个不能干的杨勇当皇帝,自己说不定还在当着隋朝的唐国公呢。
而且李世民的举动令他越来越担心,也越来越恼火。
李渊、李世民父子间隔阂的产生从武德二年就已经开始了,门下省纳言刘文静因为同尚书左仆射裴寂内斗而被李渊以谋反罪诛杀。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故许多史学家都猜测李渊实际上在为李建成清除政敌,警告李世民不要觊觎太子之位。李世民在极力担保无效后,还曾为此闹过一段时间的情绪。
而且李世民对李渊的妃嫔也不给什么好脸色,当年打下洛阳,那么多的珠宝,李渊妃子想要一两件,李世民都没给,说“珍宝都已经入籍上奏了,官职只能授给贤人和有功之人。”官职不给当然是对的,珍宝不给说起来也没错,但老男人在自己年轻漂亮的小老婆面前总得要个面子,一件都不给不显得李渊在儿子心中没什么份量?
最让李渊窝心的是,李世民任陕东道大行台时,有一次,李渊宠妃张婕妤的父亲看上了一块好田,张婕妤向李渊讨要,李渊答应了,还下了道手诏,但李世民却已先将这块田赏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唐朝初期,制度尚不完善,太子、秦王、齐王的教令与高祖的诏敕并行,让有关部门无所适从,只能是谁来的早,就按谁的办。李神通拿出李世民的教令说田赏给我了,你就别打主意了。为此张父与李神通发生冲突。张婕妤一听不干了,怎么说我也是个美女,皇上的宠妃耶,这么欺负我爸爸!赶紧向李渊哭诉:“皇上您赏给臣妾父亲的田地,臣妾全家都感激皇恩,可秦王却将它夺走,赏给淮安王。难道圣上下的手诏,抵不过秦王殿下的一纸教令吗!”这最后一句话刺到了李渊的痛处。此时朝廷中有很多朝臣看重李世民的功绩和能力,并依附在他身边。这不能不让李渊大生警惕之心。这事若是真的则自己的权威何在?皇帝是谁在当?他立刻召来李世民严加斥责:“难道我的手敕还不如你的教令!”李世民只好下跪谢罪。
第二天,李渊仍然气恼不已,叫着李世民的小名对裴寂说:“这孩子长期执掌兵权,在外面行事专制,被那些个读书汉教坏了,已经不是我以前那个孝顺的儿子了。”在外臣面前这样说自己的儿子,可见,此时李渊对李世民已经非常不满。
但不满归不满,儿子毕竟还是自己的儿子。何况这个儿子于国于家确有大功。
有功就得封赏,但封赏到让李世民单独成立一个小朝廷,有任命官员的权利,李渊这就有点老糊涂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李渊的一个弱点,他太重亲情,重到缺乏原则的程度。
李渊是个好父亲,这从许多史书的记载中都可看出,他性情温和,没什么大脾气,早年与儿子们相处就不讲究什么等级,当皇帝后也没有多大变化,与儿子们有什么冲突之处,只要不是太过分的他就忍了。
他爱自己的儿子,对长子自不必说,对李世民,他极力去满足这个二儿子越来越膨胀的权力欲,甚至不惜去硬造一个“位在王公之上”的“天策上将”。就是对那个不成器的四儿子元吉,他也是宠爱有加,有过小罚,有功则大奖。对平民来说爱子女当然是个优点,对帝王来说就未必了,这让他在处理儿子们的争斗时,一直不知所措,导致局面失控,待到下狠心去管时已是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了惨绝人伦的悲剧。
而且李渊也完全可以避免让李世民立下这么高的军功。功高者必然震主,不是被主所忌,一刀杀死求个放心,就是独擅大权,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篡权弑主了事。他在政坛上混了一辈子,还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说起兵时缺乏将才,不得不用儿子,自武德三年后唐军就已是将星云集,帅才也不少,李靖、李世积都是能领大部队能打大战役的好手。可惜李渊造反起家,背叛者总是害怕别人背叛他,一直不敢信任外人。作为皇帝,这无疑是他最大的缺陷。
4、世民的改变
李世民当然想改变自己在父亲心中的不良印象,毕竟要当太子,第一关总得获得父皇的首肯。
父皇不是喜欢枕头风吗?那好,咱也去跟后宫的嫔妃们套套近乎。那些嫔妃不就是喜欢个金银珠宝嘛,金银珠宝咱有的是。他连年征战,缴获的财宝不计其数,少给那些将士们一点就是了。
替他出面的是秦王妃长孙氏。长孙氏是个公认的好女人,不仅贤惠,而且能干,她在后宫中多方活动,对公公孝顺,对嫔妃们恭敬,极力去弥补李世民和嫔妃间的缝隙,争取公公对丈夫的谅解和支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冤家结起来容易,解起来总是难点。
朝中的大臣们也要多结纳。李世民在朝中素有威望,萧瑀和陈叔达等重臣也一直支持他。但太子属于国之储君,朝臣们总是看谁更有希望当皇上,就跟谁混,跟错人,站错队,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所以建成在这方面总是比他有优势。
所以他惟有发挥所长,再立军功,以帝国安全的守护者,以帝国疆域的开拓者,以帝国统一的完成者的身份来获得父皇和朝野的一致认同,来增加自己夺嫡的筹码。
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旧将刘黑闼招集窦氏余部,举兵造反,接连击败李神通、李世积、薛万均等将,仅用五个多月的时间,便收复了原窦建德政权的故地。长安朝野震惊。十二月,李世民“又自请统兵讨之”。
这一仗打了七个多月的时间,胜利当然最终还是属于李世民。
有功当然还得嘉奖,太子的位置只有一个,给不了李世民,那就给他一座房子。武德五年七月,当李世民击败刘黑闼之后,李渊在京师宫城营建弘义宫,让李世民居住,殊遇无比。
5、建成的大功
但李世民这一次征讨却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后遗症。由于围剿刘黑闼时,实行了残酷镇压的政策,被俘虏的小头目都要杀死示众,刘黑闼将士的妻女任由唐军掳走奸淫,连刘军士兵投降都不接受。高压必然产生反弹。数月后,刘黑闼再度起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原有的领土。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接受了王珪和魏徵的建议,请缨出战,以改变自己军功不足的局面,并借此机会到山东网罗一批人才,以弥补东宫军事人才匮乏的缺陷。他和魏徵一改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处理,所获俘虏全部遣送回乡,“百姓欣悦”。武德六年正月,刘黑闼被擒,山东就此平定。
在不同史书的记载中,关于李世民指挥的几次重大战役,出入都不大,但对李建成指挥的这场战争,即使在同一部史籍中,都有互相矛盾之处。我们看《资治通鉴》的记载,前面写刘黑闼再度起兵后,凭借突厥兵力进攻山东,瀛州刺史马臣武城陷被杀,贝州刺史许善护全军覆没,淮阳王李道玄战死,原国公史万宝大败而归,沧州刺史程大买及庐江王李瑗弃城而逃,齐王元吉也害怕刘黑闼兵强,不敢进军。可见声势十分浩大。我们再看《资治通鉴》后面的记载,王珪和魏徵向李建成分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这句话有借王珪等人之口贬抑李建成之嫌。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打胜了,而且打得很漂亮,胜得很彻底,它是李建成在唐朝统一战争中所立的最大的军功,李建成借此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堵住了一些朝臣甚至李世民本人的嘴,对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当然更是大有好处。
而且还有一个大收获,借此机会,他拉拢了幽州总管燕郡王李艺(即罗艺),加强了同庐江王李瑗的联系,这两个各拥兵数万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正式成为李建成的外援。
现在,形势已经倒向了李建成这边,他身为太子,上得父皇信任,内有两宫撑腰,外有重臣支持,自身立有军功。李世民再想撼动他的地位,似乎已经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