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同步练习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天天操夜夜操,共12分)
1.选出以下不正确的一项( )
A. 第1回天天操夜夜操,贾雨村姓贾名化,雨村是天天操夜夜操他的别号。为进京求取功名,曾寄居在姑苏城的葫芦庙里。后来中了进士,任姑苏知府,不到一年却又因恃才侮上被参而遭革职,偶然间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因这层关系,才得以复职候缺,补得金陵应天府一职。
B. 第1回,元宵佳节之夜,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启要去方便,便将英莲放在门槛上坐着。回来时,人已不见了,找了半夜,到天亮也没找到。没办法,霍启又不敢回去见主人,就逃往他乡。
C. 第2回,林黛玉念书时,凡书中有“敏”字,都念做“密”字;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贾雨村并未如此教她,当时只觉得黛玉言语举止另是一样。直到冷子兴告诉他林如海的夫人是贾敏,他才知其中原因。
D. 第4回,薛姨妈带着儿子薛蟠,女儿宝钗到金陵城投奔亲戚,贾政母子留他们住在梨香院,薛蟠也很乐意住在此处。不上一月,贾宅中有纨绔习气的子弟,引诱得他比以前更坏了。从此打消了移居之念。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挨打后,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说:“我叫疼是装的,别信真了。”晚上,宝玉叫袭人送两条旧帕给黛玉。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感到可喜、可悲、可惧、可愧,在帕上题了三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B. 湘云道:“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器物赋了,才成形质。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和湘云论阴阳,最后归结到麒麟也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正说着,两人在蔷薇架下拾到宝玉遗掉的金麒麟。
C. 宝钗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D. 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元妃送出灯谜让大家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欢,也命人制作灯谜让大家猜,还请来了贾政,整个聚会的气氛活泼欢乐。
C. “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D. “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是说薛家、贾家。
4.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也有很多风雅之事,比如那个著名的“海棠诗社”,在诗社成员中李纨年纪最大,所以大家推举她担任裁判。
B.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暗示了妙玉的悲惨命运。
C.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刚,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凤姐之口。
D. 《红楼梦》“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而是自己承担“罪名”,这体现了平儿心地的善良。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A.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 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D. 林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寄人篱下。
E. 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6.请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
A. 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更得贾府上下喜爱。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因此经常与宝玉闹别扭。
B. 宝玉的那块玉正面写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反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字。
C.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D. 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宝玉择定了上学的日期。当日早晨收拾完毕,宝玉分别拜见了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等人,最后来到林黛玉处辞行,遭到林黛玉善意的嘲笑。
E. 贾雨村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得知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衬托林如海求他的岳父家荣国府帮助。正好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到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不久金陵应天府缺出,贾家便帮他谋补了此缺,贾雨村又上任去了。
7.请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
A. 下列各位都属于“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迎春、岫烟。
B. “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堂金作马”分别是说薛家、史家。
C. 王狗儿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D.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E. 宝玉来看宝钗,黛玉也来看望。然后薛姨妈留大家吃茶,宝玉要喝酒,薛姨妈就拿好酒来给大家一起喝。而宝玉偏偏想喝冷酒,宝钗劝说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心生醋意,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热讽一番。
8.选出以下不正确的两项( )
A. 第5回,宝玉在秦氏的卧房中午休,梦游“太虚幻境”,到“孽海情天”的“薄命司”中,先将“又副册”厨门打开,看到其中两幅画和字,不解;开“副册”厨门,看见画着桂花、池沼,还有字,还是不解;再去取“正册”来看,未及看完,就被仙姑带去游玩。
B. 第6回,王成的祖上与王熙凤的祖父连了宗认作侄儿,此事只有王夫人及凤姐之父知晓。王成的亲家母刘姥姥见女儿女婿过得萧条,便有心去认这门亲,但因从未见过王夫人,只得带着外孙板儿去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通过周瑞家的才见到王夫人,王夫人送她二十两银子,她给了周瑞家的一两银子,以示答谢。
C. 第7回,宁府的焦大从小跟着宁公贾演出兵打仗,因对宁公有救命之恩,府中上下人等对他倒也另眼相看。焦大喝醉了酒,就无人不骂,把宁府内见不得人的事儿也抖落出来。贾蓉忍无可忍,令人将他捆了,众小厮用土和马粪塞了焦大的嘴。
D. 第8回,宝玉从梨香院回到自己的住处,晴雯告诉他,他在宁府叫人特意送过来给她的豆腐皮包子,因她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被李嬷嬷拿走了,说是给孙子吃;宝玉问起早起沏的枫露茶,得知被李嬷嬷喝了,大为生气,打算把这个乳母撵出去,在袭人的劝解下,方才作罢。
E. 第9回,贾宝玉与秦钟一同到贾家学堂上学,金荣借机欺负秦钟,说了不少闲话。贾蔷素与贾蓉要好,他要为秦钟出气,便怂恿宝玉的书童锄药给金荣一点教训;在锄药的鼓动下,贾兰贾菌也动了手;宝玉的三个小厮也操着家伙加入了战阵。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却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
雨村听了大怒道:“那有这等事天天操夜夜操!打死人竟白白的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只见案旁站着一个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退堂至密室,令从人退去,门子忙上前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我看你十分眼熟,但一时总想不起来。”门子笑道:“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么?”而村大惊,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里一个小沙弥,蓄了发,充当门子。便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因赏他坐了说话。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此系私室,但坐不妨。”门子才斜签着坐下。
雨村道:“方才何故不令发签?”门子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道:“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递与雨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门子道:“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大雪’之‘薛’,——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的本也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雨村听说,便笑问门子道:“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
门子笑道:“这个被打死的是一个小乡宦之子,名唤冯渊,父母俱亡,又无兄弟,守着些薄产度日,年纪十八九岁。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谁知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逃去,谁知又走不脱,两家拿住,打了个半死,都不肯收银,各要领人。那薛公子使喝令下人动手,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去三日竟死了。这薛公子原择下日予要上京的,既打了人,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并非为此而逃。”
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薛家有的是钱,与冯家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其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9.脂砚斋在本回“雨村笑道”旁批注,“全是奸险小人态度,活现活跳。”下面对贾雨村四处“笑”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处是客套做作之笑。贾雨村知道门子的来历后,虽也有不期而遇故人的喜悦,但他更怕门子“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所以“携手而笑”,笼络门子。
B.第处是得意期盼之笑。贾雨村看到圆滑世故奸刁诡诈的门子不敢坐时,有高高在上的优越。同时贾雨村进一步笼络门子,盼望他快说出不令发签的原因。
C.第处是虚伪狡猾之笑。面对凶犯深厚的背景,如何了结此案贾雨村自是心明如镜。但还装出一副清廉的样子,并继续向门子打探,以使案子处理得更周全。
D.第处是奸刁阴险之笑。门子讲清案情的来龙去脉,又替贾雨村出了了结案子的主意。贾雨村笑说“不妥,不妥”,却又定下计议,充分暴露出他的奸刁阴险。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雨村刚到任,为显示新官上任的威风,准备“发签拿人”。但他又深知宦海凶险、风云莫测,所以,当门子“使眼色不叫他发签”时,他很快反应过来,宣布退堂。
B.小说通过对话和富于特征性的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门子鲜明的性格特点。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封建衙门里的一个熟悉官场内幕、趋炎附势、世故刁猾的下层人物。
C.作者写贾雨村听门子述说事情原委后,大惊、携手、陪笑、赏坐、请教以及案结之后疾忙修书,事后充发门子等情节,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语言富于表现力。
D.此篇通过葫芦僧诠释“护官符”和贾雨村徇情枉法、乱判人命案件等情节,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豪绅依财仗势、为非作歹、鱼肉人民的罪行及官场的腐败。
11.红学家丁广惠先生在《<红楼梦>诗词评注》中说:“《红楼梦》的总纲是第四回,而‘护官符’则是这个总纲的集中表现。”结合选文,具体分析“护官符”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 !”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披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材料三: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迷姥进大观国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合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1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14.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1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6.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66分)
17.《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请简述这两件事,并说明它的作用。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同样问读书的问题,黛玉却给出不同的回答,试分析黛玉变化的原因。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为何说这话?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吓得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宝玉将落花撂进流水,其用意是希望给落花找一个洁净的归宿,不让凡尘沾染。
B.林黛玉不愿让落花随流水而去,而是埋在土里。这说明黛玉比宝玉更加纯粹高远,充斥着一种仙意。
C.“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后,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所以用“似……非……”的格式来传达她的这种特殊心理。
D.黛玉表现出来的心口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从内心上说,她是与贾宝玉一样地被《会真记》(即《西厢记》)里所描写的爱情吸引、感染的,所以才会看得那么快、那么出神,而且还默默记诵。
(2) 黛玉是一个怎样的人?文段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
(3) 宝玉被袭人叫走后,作者又写了一段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的文字,这是不是多余的一笔?请简要分析。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1小题,共30分)
填空题。
2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______ ,“美玉无瑕”指的是 ______ 。
22.《红楼梦》原名 ______ ,该书以 ______ 、 ______ 、 ______ 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 ______ 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3.《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24.贾府姐妹中,迎春的父亲是 ______ ,探春的父亲是 ______ ,惜春的父亲是 ______ 。
25.《红楼梦》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大观园中的一个平凡劳苦的农家老妇,经常被大家取笑、戏弄的人是 ______ 。
26.《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是 ______ 说的。
27.《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 ______ 。
28.贾雨村正欲下令捉拿薛蟠时,当时葫芦庙里的小沙弥而今的门子暗中递给他一张 ______ 。
29.姓名的含义:甄士隐取 ______ 之意;贾雨村取 ______ 之意。
30.甄士隐书房闲坐,偶做一梦,最后来到“太虚幻境”,两边的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______ ”;贾宝玉到秦可卿房中,看到有一联“ ______ ,人情练达即文章”。
3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林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 ,宝钗要的是婚姻;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六、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32.《红楼梦》常通过梦境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景描写,请复述其中的一个梦境,并简要说明这个梦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薛姨妈母子寄居荣国府后,宝钗好奇赏鉴宝玉的通灵玉,口中念:“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她的丫头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请问宝钗金锁上是哪两句话?请复述这个情节。你觉得作者安排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D.“到金陵城投奔亲戚”“薛蟠也很乐意住在此处”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他们不是投奔亲戚,而是送宝钗进京待选;薛蟠起初不愿意住在贾府,因母亲执意在此,贾家又殷勤相留才住下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2.【答案】A
【解析】A.“宝玉叫袭人送两条旧帕给黛玉”有误,应该是“宝玉叫晴雯送两条旧帕给黛玉”。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3.【答案】B
【解析】A.正确。
B.“整个聚会的气氛活泼欢乐”有误,应该是“整个聚会的气氛很沉闷”。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我们平时要多看名著,对其故事情节有大致的了解与掌握。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4.【答案】D
【解析】D“自己承担罪名”错,“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也不是自己承担罪名,而是让宝玉承担“罪名”。
故选:D。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能力。《红楼梦》是部编版课本整本书阅读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作品,日常需要加强对其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学习,如金陵十二钗相关常识、重要章回的情节简介等。这样才能在做题时,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能灵活应答。
红楼梦创作历程:《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传《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后40回由高鹗续书。
5.【答案】AB
【解析】C.“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错误,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
D.“是因为当时她父母已双亡”错误。林黛玉进贾府时她父亲还在,并非父母双亡。
E.“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错误,应是贾母让黛玉到荣国府的。
故选:AB。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主要涉及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
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此外,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品评价类的文章,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
2.阅读、积累、记忆与写作结合。积累、记忆名著中人物的主要情节、表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等,学会标记、摘录、批注点评等,还应该和写作结合起来,做读书笔记,并坚持不懈。
3.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6.【答案】BC
【解析】B.“反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八个字”错误。正面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永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C.“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错误。应该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
故选:BC。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等的把握能力。结合文本理解即可。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的前80回为曹雪芹著,后40回为高鹗整理。本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7.【答案】AB
【解析】A.“岫烟”不属于“金陵十二钗”。
B.“白玉为堂金作马”指的是贾家。
故选:AB。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本题,根据选项内容回忆原著辨析。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8.【答案】BE
【解析】B.“未见过王夫人……通过周瑞家的才见到王夫人,王夫人送她二十两银子,她给了周瑞家的一两银子,以示答谢”错误,王夫人嫁入贾家之前曾与之见过面;刘姥姥到贾府未曾见到王夫人,只见到王熙凤,二十两银子是王熙凤馈赠的;周瑞家的没要那一两银子。
E.“怂恿宝玉的书童锄药给金荣一点教训;在锄药的鼓动下,贾兰贾菌也动了手”错误,不是锄药,是茗烟;金荣的朋友飞砚相助,却落在贾菌的书桌上,打碎了水壶,溅了一书墨水,贾菌抓起砚砖要打回去,却砸在宝玉秦钟的书桌上;贾兰只是劝说,没动手。
故选:BE。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结合文本理解即可。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的前80回为曹雪芹著,后40回为高鹗整理。本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
9~11.【答案】A、B、
【解析】(1)A.“虽也有不期而遇故人的喜悦”错,“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里一个小沙弥,蓄了发,充当门子。便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因赏他坐了说话”,并未体现出“不期而遇故人的喜悦”,这里是贾雨村对有人知道其以前的事的一种担心。故选A。
(2)B.“心理描写来表现门子鲜明的性格特点”错,文中并没有“心理描写”,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即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门子笑道:‘老爷不记得当年葫芦庙里的事么?’门子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等为语言描写。“门子才斜签着坐下”“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递与雨村”等为动作描写。故选B。
(3)护官符,文中讲到:“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也就是一个地方的达官贵人、地主豪强,且相互勾连、相互照应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在本地很有势力,能够决定本地甚至外地的重大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地方官的官运。
贾雨村收到的护官符,上面写着:“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下面注有各家族自始祖官爵并房次)这个护官符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豪奢。联系《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四大家族及其门生们织就的势力强大的关系网。
护官符在文中和整部书中的意义有三:一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社会财富都集中在四大家族这样的达官豪强手中(如“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等),他们又相互勾结,干着欺压普通百姓的勾当。
二是贾雨村胡乱判断了冯渊的案件,写出了贾雨村其人的腐败和见风使舵的本性,为以后薛蟠去贾府做好了铺垫;也为后来贾府在官场活动办事做好铺垫,比如在处理薛蟠、尤二姐等事情上游刃有余。
三是说明四大家族的发展已然达到鼎盛,按照“盛极必衰”的规律,揭露了社会的腐败黑暗,为四大家族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答案:
(1)A
(2)B
(3)决定贾雨村乱判人命案件,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通过对护官符的态度,刻画人物形象。引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了社会的腐败、黑暗,加强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物象作用及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2~16.【答案】B、C、D、、
【解析】(1)B.“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说法也不对,“叙述与诗是交融”与“梦幻色彩”没有关系。
故选B。
(2)C.篡改原文,“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材料二中“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故选C。
(3)材料二的观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
A.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B.说的是《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
C.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
D.是从“情”的角度来谈宝玉的,所以可以论证《红楼梦》的主题。
故选D。
(4)首先,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使用了引证法;列举“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使用了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使用了对比论证法。其次从论证结构上讲,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方式,首先,提出总的论点是《红楼梦》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可以说条理非常清晰。再者,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比如“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在第二个境界中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5)材料三第一自然段中“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比如文章列举林黛玉和刘姥姥王熙凤的例子,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也是作者叙事的特点之一;“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所以对主要人物都有特定的描写手段;“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这也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可以说在叙事上《红楼梦》使用了多种手段,所以才深得读者的喜爱。
答案:
(1)B
(2)C
(3)D
(4)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1)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
(4)本题考查分析非连续性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归谬论证等,还有论证结构方面的特点以及语言方面的风格。
(5)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此类题型主要答题的角度是:不同人物,不同的叙事视角,转换视角,特定的情节等。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17.【答案】题目要求简述“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并分析作用即可。根据小说内容: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这两件事推进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案:
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取,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这两件事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名著名篇复习,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18.【答案】同样问读书的问题,黛玉却给出不同的回答,直接原因是贾母的话。贾母问黛玉读何书,开始黛玉是据实回答的,且“只刚念了”几个字已有谦虚的意味在里面了;结果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话说明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认为只要认得两个字就可以,在贾母心中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在黛玉看来,连贾家这样人家的女孩子都“只刚认得几个字”,那么自己刚才的回答大约有些不恰当了。且黛玉聪明灵秀,从贾母的回答中品出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因而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这件事的根源还在于黛玉的处境和性格。她在母亲离世后离开父亲,寄身于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加倍小心;而她的性格本身也敏感多疑,“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让人耻笑了她去”,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对在贾母那里的回答感到不妥之后,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她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答案:
黛玉远离父亲,寄身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的遭遇以及黛玉本身敏感多疑的性格,使得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她从贾母的语气中听到贾母对女子读书的不屑(或不甚在意),因而当宝玉再问同一个问题时,她改变了自己的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鉴赏等的整体把握能力。要仔细分析黛玉所给的不同回答,结合其遭遇,把握其性格。
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我们要掌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能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述。
19.【答案】答案:
王熙凤。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识记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本题考查《红楼梦》。
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
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
20.【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解析】(1)C.“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情话后,心里在乐,而表面却装出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所以C.错误。
(2)题干考查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刻画人物的手法。“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可以看出林黛玉多愁善感,自尊心强。塑造人物的手法有肖像神态特征的描写“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表现了她性本小气,不可轻易触犯。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很多。在文中找出,并解析。
(3)“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文章通过这几句写了林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的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这段描写直接体现了《会真记》对林黛玉内心的极大触动,从而表达了林黛玉的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现实的孤苦清冷以及对青春时光流逝的伤感等复杂心情。
答案:
(1)C
(2)爱使“小性儿”,多愁善感,但这些应是她要求爱情专一、强烈自尊心的表现。肖像神态特征的描写:“微腮”“薄面”:表现了她性本小气,不可轻易触犯,稍有不意,心里的怨愤就会一股脑地发泄出来,“微腮”“薄面”从来藏不住心里话。语言心理描写: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心口之间的矛盾只是表象,从内心上说,她是与贾宝玉一样地被《会真记》(即《西厢记》)里所描写的爱情吸引、感染的,所以才会看得那么快、那么出神,而且还默默记诵。至于对贾宝玉借戏文半真半假地说情话的嗔怪,既是少女害羞的天性所至,也是林黛玉向来爱使小脾气的性格体现;林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的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3)这段文字并不多余。这段描写林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的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这段描写直接体现了《会真记》对林黛玉内心的极大触动,让她感慨万端,联想颇多,从而把林黛玉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现实的孤苦清冷以及对青春时光流逝的伤感等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主要涉及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设题角度主要从名著故事、经典情节、场景、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结局等方面入手,侧重于对名著内容的分析鉴赏,如对名著的人物形象、结构模式、思想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作简要的鉴赏分析,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鉴赏评价能力。它要求考生在识记作品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做出相应的评判。
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
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
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
21~30.【答案】林黛玉,贾宝玉、《石头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史王薛、袭人,晴雯、贾赦,贾政,贾敬、刘姥姥、贾宝玉、林黛玉、护官符、真事隐,假语村、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洞明皆学问
【解析】(1)林黛玉贾宝玉
(2)石头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史王薛
(3)袭人晴雯
(4)贾赦 贾政贾敬
(5)刘姥姥
(6)贾宝玉
(7)林黛玉
(8)护官符
(9)真事隐 假语村
(10)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事洞明皆学问
本题考查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名著阅读的方法:
1.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交流读书心得,尝试名著探究文学巨匠茅盾读名著的方法是,最起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是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研究到它的炼字炼句。
2.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
3.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
4.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描写当中,如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方面的描写。
5.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
31.【答案】黛玉要的是恋爱;
黛玉是文艺青年;
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语段分析了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运用的对比手法。第一个空,前文说“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可见黛玉更浪漫,宝钗更现实,根据后文“宝钗要的是婚姻”,那么空白处应该按照后文的句式填写“黛玉要的是……”,根据内容应该填写“黛玉要的是恋爱”一类的语句。第二个空,根据后文“宝钗是社会精英”的句式和前文“黛玉是在作诗”“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的内容可知,林黛玉更侧重于文艺和生命的的灿烂,故该处应该填写“黛玉是文艺青年”一类的语句。第三个空,根据前文“黛玉是在作诗”和后文“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可知林黛玉总是生活在诗意之中,和宝钗对比黛玉不注重现实的功利,故该处应该填写“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一类的话。
32.【答案】《红楼梦》中,有许多通过梦境或幻觉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情节主题的场面描写。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全书内容,探究全书中描写的梦境或幻觉的例子。例如第五回中贾宝玉在侄媳妇秦可卿华丽的卧室中所作的那场太虚幻境的绮梦了。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总写了全文,暗示了人物命运。第十三回,秦氏将死,临终的时候,向凤姐儿托梦,所说的那段政治意味忒浓的预言,一样揭示了全书的主旨等。
答案:
(1)暗示情节主题的梦境有:第五回贾宝玉在侄媳妇秦可卿华丽的卧室中所作的那场太虚幻境的绮梦了。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总写了全文,暗示了人物命运。它向宝玉预示了十几个和他有重要关系女子的命运与归宿。还有十三回,秦氏将死,临终的时候,向凤姐儿托梦,所说的那段政治意味忒浓的预言,一样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2)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梦境有:贾宝玉梦遇甄宝玉,表现了宝玉乖张、痴迷的个性;林黛玉梦见被父亲接回家中、许配他人,表现了林黛玉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自己的命运五个奈何的悲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名著《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熟读《红楼梦》,并能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做出细致的解读。
名著阅读的方法:
名著阅读的方法:
1.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交流读书心得,尝试名著探究文学巨匠茅盾读名著的方法是,最起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是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是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是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研究到它的炼字炼句。
2.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其不意,写其不备”。
3.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某些作品可能对中学生而言有些陌生难懂,尤其是外国作品,所以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情况,如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等,这些背景性资料的了解对理解作品、把握人们很有帮助。
4.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造的核心,而对人物的刻画必须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描写当中,如对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方面的描写。
5.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
33.【答案】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有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的金锁上也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情节出自《红楼梦》第八回中“金玉相逢”。
情节:贾宝玉来至梨香院看望薛宝钗,宝钗因想起宝玉“衔玉而诞”的奇闻,就让贾宝玉将玉拿下来观看,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副场景:宝钗看毕,又从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品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云不离不弃云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癫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概述情节时要交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只突出宝玉和金销上的字以及写出营儿说的大意即可。
作用:一方面,这“金玉良缘”暗示宝玉与宝钗最终会联姻,也为后面黛玉的猜疑小性儿做了铺垫;另一方面,宝玉的玉是天生的,宝钗的金锁却是后天打造的,表明薛家处心积虑与贾家联姻,也为宝玉宝钗最终的结局做了暗示。
答案:
“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薛宝钗“比通灵”: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宝玉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说是癞头和尚送的,觉得这几字和宝玉的像是一对。宝钗没等她说完就把她支开了。
作用:可以从世俗的金玉良姻之说入手,为下文黛玉猜疑多心和最终宝玉宝钗联姻作铺垫。也可以从薛家处心积虑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姻缘入手,因为通灵玉是天成,金锁却多人为痕迹,令人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