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正文

长顺混合基金(长顺基金净值)

wx头像 wx 2023-09-22 22:59:17 6
...

  永远长顺混合基金的洛阳,最早的中国

  姓名长顺混合基金:洛阳

  英文名:LuoYang

  别名:神都、花城、京洛

  民族:汉、回族等

  年龄:5000岁

  电话区号:0379

  邮编:471000

  车牌代码:豫C

  语言:中原官话、河南话、普通话

  人生座右铭:永怀河洛间,辉煌祖宗业

大美洛阳视频

洛阳首部航拍延时作品

  

  家庭情况

  父母:洛阳市

  家庭成员:

  6区:老城、西工、涧西、瀍河、洛龙、吉利

  8县:孟津、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洛宁、汝阳、新安

  1市:偃师

  子女数量:700.3万(2016年7月5日公布)

  家庭住址:中国河南省西部

  住房面积:15,230平方公里

  家庭收入:3508.8亿元(2015年)

  

  学历介绍

  教育基础良好,拥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

  

  获得荣誉

  世界文化名城

  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休闲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

  中国十大旅游城市

  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

  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欧洲人最向往的中国十大城市

  中国最佳生态发展城市

  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十大名城

  ......

  

  成长经历

概况

  洛阳,古称斟鄩、雒阳、京洛等名,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

  司马迁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随着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持续深入,在当今的洛阳城东,先后发现了夏都二里头遗址、商城尸乡沟遗址,震惊国内外。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正统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如果把中国的古代都城史用一棵树来比喻的话,北京就是树冠,我们看到的是繁茂,西安则是树干,我们看到的是强悍,洛阳呢,则是树根,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知其深厚底蕴与地位。故有言云:“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洛阳”。

成长历程

  上古时期,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的洛阳散发出了中华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夏都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目前,中国夏都二里头博物馆已列入十三五规划中。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一至三期)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

  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称东都。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东都为神都,对都城进行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

  后梁、后唐、后晋均曾都洛阳,后汉、后周以洛阳为陪都。这一时期洛阳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宋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

  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

  民国12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民国21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民国27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次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三门峡、汝州被划走。

  

  自我评价

  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洛阳代表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

  家里美景

  牡丹花开: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关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始建于明代,历代经过数次修缮,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为洛阳老城区的地标建筑之一。

  

  

  十字街:明清老街,古色古香,而且到了晚上,一条街都是小吃哦~

  

  

  天堂明堂: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产物,壮观华丽,展现了唐代极盛期建筑的高度水。现在原址复原。

  

  

  

  定鼎门:世界文化遗产,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

  

  洛阳古墓博物馆:《鬼吹灯》很流行,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可是到了北邙山的古墓博物馆,您敢真的进去看看吗长顺混合基金

  

  

  

  天子驾六博物馆:依托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天子驾六"大型车马陪葬坑,原地原址修建的遗址型博物馆。车马坑规模大,车子类型多,摆放整齐,气势宏伟,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驾六"遗存。

  

  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想想洛阳二字何其厚重,就会对此博物馆充满期待,目前是免费哦~

  

  

  音乐喷泉:亚洲最大的综合型音乐喷泉,是集声、光、电、水于一体的高科技产物,拥有千姿百态、无与伦比的视听效果。

  

  涧西苏式建筑群:“一五”期间,前苏联在洛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主要包括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厂房以及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等苏式建筑,目前已经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山:5A景区,又名景室山。因为相传道家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山归隐修炼,故而得名老君山。

  

  

  

  白云山:5A景区,最高峰海拔2216米,是伏牛山的中心,有着“中原极顶”之誉,是中原地区观赏云海的最佳地。

  

  

  龙潭大峡谷:5A景区,是洛阳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景区谷内关峡相望,潭瀑联珠,壁立万仞,峡秀谷幽,经过十二亿年的地质沉积和260万年的水流切割旋蚀所形成的高峡瓮谷、山崩地裂奇观,堪称世界一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两次盛赞龙潭大峡谷景区是“世界上最美的峡谷”和“全世界人人都该来的地方”。

  

  

  

  重渡沟: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境内,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竹林、溪水最为引人,令游客流连忘返。

  

  

  

  家里美食

  一、洛阳水席 文/洛河夜哭 图/gelinhai

  说起吃,余稍稍有点发言权,盖因吃只需一张嘴,味蕾丰富,涎水长流即可。洛阳水席被称为三绝,自有不同凡响处。在民间,演义大师们会眉飞色舞地向长顺混合基金你夸口,这玩意可不一般,是武皇则天享用过的,你吃了虽不一定就是皇上,但也与皇上的待遇差不了太多。

  那是武皇登极那一年,东都洛阳城外下园一块膏腴之地,长出了一个几十斤的大萝卜,作为祥瑞献给了女皇。连萝卜也会巴结,自是龙颜大悦。于是武皇传令御厨,让作出美味来。御厨们拿着萝卜犯了嘀咕,研究来研究去,决定切成细丝,稍稍裹一点绿豆粉,上笼蒸下笼晾,又蒸又晾折腾几番,然后配上海米之类海货,用鸡为主熬制的高汤提味,终于成了一道可口御菜。因其菜型形似燕窝,遂被称为燕菜,这便是洛阳水席的第一道大菜。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参观,洛阳方面用水席招待。席间,周总理见燕菜中有萝卜刻出的牡丹一朵,十分美丽,便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连燕菜都长出了牡丹花。”兴致大增,连用两道。于是,燕菜又被称为“牡丹燕菜”。

  

  今天的真不同水席店依然有太监宣读的仪式

  洛阳水席真的与武则天有关吗?这事不见正史,难以考证。但洛阳的确是武皇发迹之地,传说实在太多,洛河两岸,随便一走,就可能是武皇走过的,真真假假纠缠不清。那么古代帝王究竟吃什么呢?据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杜甫在其名作《丽人行》里对虢国夫人从车驾幸华清宫,会于杨国忠宅第的奢华场面有过描写:“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筋厌饫久来下......御厨络绎送八珍”。这大约是唐代最奢华的宴席了,其内容主要为驼峰、犀筋之类希奇古怪之物,菜式八味。别以为八个菜少了,看唐代壁画可知,当时人们用餐多是分食,合食应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因此,水席与武则天应无太大关系。水席共八道凉菜,十八道热菜,某道菜与武氏有关也有可能,但全套归功于武则天无疑于说皇上早上起来先吃两碗肥肉面一般可笑。

  

  但是在民间,人们又的确把水席称为“官席”或“官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一些研究饮食的专家考证,上古时期洛阳就出了厨艺界的祖师伊尹,汉刘邦初得天下时亦在洛阳南宫招百厨比脍炙。到晋武帝时石崇与王恺斗富,各选精厨比技,王恺的厨子比不过石崇的厨子,就暗中买通石崇的一个下人泄密,石崇知后杀人泄愤。隋时炀帝招天下精厨于洛阳,比技录用,每年一选,洛阳饮食一时引领天下,朝官谢枫记录写成《食经》,被后世厨艺界奉为至典。唐代武则天更不用说,讲排场是这位女皇的最大特点。宋代,邵康节聚百厨于安乐窝,“袅袅轻烟送腴香,烹来五调占春光”。明代洛阳先后是彝王与福王的封地,彝王在洛阳传了多代,其王府前的牌坊直到八十年代才被拆去。尤其是福王,乃万历皇帝最喜爱的儿子,曾经差点当上太子。由于这个关系,据说福王的家产非常多,地产遍部河南河北,富可敌国。地方番王,除了挥霍,无所事事,于是对吃的研究,超过一般。洛阳乃多代帝都,历史名城,传统积聚,名吃荟萃,把这些名吃整理升华,自是彝王福王这些人的专业。后来,明朝灭亡,这套菜式流落民间,成为“官席”。虽说还叫“官席”,但其内容肯定已与王府的宴席有别,不为别的,单原料怕就不是一般人能搞到买起的,只能以河洛普通出产的一般风物替代。另外,据行家介绍,真正好的宴席,一是菜有味,二是菜有品,三是菜有趣。三者缺其一,不能成其宴长顺混合基金;缺二者不能成其席;缺三者只能算猪食。民间虽有高手,毕竟寥寥,三品具备者很难得,所以,流落也是沦落的过程。

  

  说了半天,为何叫“水席”?主要是菜式除了凉菜外道道带汤,另外上菜时是上一道撤一道,传菜如行云流水。先上8个冷盘下酒,冷盘为4荤4素。继上16个热菜,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个大件菜,8个中件菜,4个压桌菜。首先上4大件,每上一道大件跟上两道中件,这3道菜味相近,美其名曰“带子上朝”;最后4道压桌菜,压桌菜的压轴是鸡蛋汤,当地人带点玩笑式地称为“滚蛋汤”,此道菜一上,人们便知菜已毕,该走人了。水席有高中低各种档次,其流行范围大约包括原河南府各县。

  中国是美食大国,凡是传统的官商积聚之地,大约都有一套固定的待客大菜。余到苏州等地,主人告知当地也有一套传统大菜,第一道必是大虾。只是这道虾菜讲究的会作成后,分好用番茄盛装再上笼蒸一下,一人一个;不讲究的就大盘上去了。上等菜式也只是菜做得精细些,器皿讲究些,个别几个菜的原料稀缺些。虽然如此,但档次不同,价码相差很大。洛阳水席亦如此。最好的,原料讲究,做法考究,用特制器皿盛装,加上刻花工艺配菜,花团锦簇,大约只有“真不同”等少数酒家能做。一席3000元。而在民间,最便宜的水席全套价钱不足200元。

  当然水席的好坏还有厨师的水平。做水席最主要的除了原料刀工花样之外,就是吊汤。用肉骨母鸡烹煮熬制。这锅汤的好坏关系甚大,吊得好,醇厚香辣,甜咸适宜,有滋有味,老少兼顾;不好,厨师就得不断调整,不免顾此失彼,人人不满意。所以,有经验的厨师在开席前,必先上一碗吊好的汤,让有经验的吃客先行品尝,以品评意见为根据调汤做菜。当然这是讲究的做法,一般厨师并没有那么讲究,用肥肉吊汤,对于少油水的人们来说,更为过瘾,不过味道就实在不能说了。作家张元纯对美食研究颇多,据他讲,做水席关键是要用料适当,排序有致,不得头重脚轻,也不可头轻脚重。菜品内神统一,灵活而不紊乱,不可让菜式单调,更忌口味雷同。所谓“变”为宴席之魂,一是原料如海参、鱼翅、燕窝、熊掌、鸡鸭、鱼肉、虾蟹、果蔬等要穿插相配;二是形状变,丁、丝、片、段、条、块、整、凌等等,要组合有致;三是色泽七色交替搭配,多彩而不乱眼;四是口味酸甜苦辣咸麻怪,有异而层次分明;五是器皿有美感,因菜配形,让整个宴席灵动起来。所谓内神,就更为讲究,要求浓者先行,清者后来,正者主之,奇者杂之,抵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隘之。就是能看能吃,把原味上升到至味,吃出乐趣和科学。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升温,吃水席成了旅游者必选的固定程式之一。客人要求不同,水席也必须适应。一次,市长接待南方客人,对方提出要吃最好的,于是市长灵机一动,故意把本来几百元的水席说成几千元,促使“真不同”把民间传了几百年的菜谱进行了较大改动,进行升华,八道凉菜按古代“八礼”命名,十六道热菜重新搭配。第一道燕菜选用优质萝卜,取其绿白相间一段,配以鱼翅、火腿、燕窝煨之;接下来是顶汤鲍鱼,做时一讲究水发,二讲究提味,三讲究汤质;洛阳肉片选用猪里脊,刀切蝴蝶片,片片透灯影;富贵鱼片选用伊洛河特产的鲂鱼,那是一种扁宽的鲫鱼类,肉质鲜美,木耳香菇玉兰片提味,宽汤;洛阳烩菜又名洪福齐天,选用鱼肚、鲤唇、笋尖、元菇和假海参群烩;双凤献珍选用三黄鸡与干贝同烧;九肠玉乳汤白浓香;蜜汁红薯要求薯条金黄,汤汁清亮;八宝饭要三不沾;香酒醉骄人选用人参果和米酒;百合五彩羹用银耳配形;梅花素肉要质感软溜,香至轻口;河洛滑肉不能过味,去腻留香,让食者口感如斋;假海参素菜荤做,软硬适中,滑而不断;最后圆满如意汤.

  

  写水席勾起了余的儿时回忆,那时节,民间少食,能吃一次水席可不容易。洛阳老店“真不同”起家时靠的是“三汤一面”,后来生意大了,也不敢轻易做大席,害怕卖不出去,先尝试从水席菜谱中挑出四热四凉,做成“四碗四”,后又“五碗四”“八碗四”,慢慢发展到全套,这个过程持续几十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饭店里能做水席的只有“真不同”等极少数几家,一桌15元左右。现在看来犹如白送,可在当时已是天价。除了个别真正有钱有势的,没几个人吃得起。但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过法,馆子下不起,就自己做。因此。每个村庄都有几个会做水席的厨师。一般人家,只有娶媳妇时才会大办一次,埋人及添丁的就简单一些,把全套水席减去一些,做成“十大碗”。还有日子更穷的,就做“八碗四”,即四道凉菜八道热菜。水席每桌的造价并不高,差一点的5元左右,好一点的不到10元。好与差主要表现在肉的多少。所谓好桌,每桌平均肉的用量在4斤以上,差的就不足3斤,用扁垛丸子豆腐充实。家境殷实的,还会用上鸡和鱼,反之就只有肉了,呵呵。

  

  余的外祖父是民间厨师,他老人家世居洛阳城东南6华里洛河南岸的桃花庄。余记事时,他老人家已经年过七旬,已经不大亲自做菜,每年他老人家过生日,必是水席,只不过是徒弟代劳。印象最深的是一远房舅父,他当时已经50开外,每次坐桌,必发议论,絮絮叨叨,说他一生吃过的最好的席是洛阳县太爷请的“海菜席”。这位有点书生气的舅父,民国时当过县参议之类,字写得很好。据他说,水席中的上品是“海菜席”,不大用肉,稍有山珍,主料是海味,那可真叫排场。余成年后,也算吃过嘴,也问过不少人,但没人吃过“海菜席”。在“真不同”最高档的饭局上,也有部分海味,不知是否就是“海菜席”。不过余相信真正的高手是有的。有一年余的外祖父对门人家过喜事,虽然用料平常,但味道的确不同。这家人说起来不是无名之辈,老洛阳人家应该知道一个叫做叶廉三的人,中过清光绪年间的进士,当过山西某县的太爷,民国时期是洛阳著名的绅士,村人称其家为“官家”。他的侄子名叫叶银福,解放后自然是地主,儿子年已30也找不下媳妇。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其独生儿子终于找下对象,只不过是个傻子。即此,也让老叶银福高兴之极,决心大待一次客。他亲自出马,到外乡找到曾给他家当过厨师的做菜高手,做了十桌菜。当然此时已非他家风光时,原料已经平常,但高手做出,味道自是不同。余当时年少,不知更多道道,只知比外祖父家做的水席好吃得多。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席已成寻常物。讲排场,就到“真不同”,从几百到几千均有;讲实惠,那就到老城寻常巷陌,四五个人,点上十道八道,超不过百元。余招待朋友,有时也到水席店,回民店居多,干净,别居风味,看人点菜,自又一番风情。

  

  

  

  

  

  

  

  

  

  

  

  

  

  二、洛阳的汤 文/洛河夜哭

  有人会说,汤嘛有啥好说的,一股水而已。我说汤是食文化的一种,尤其是洛阳的汤。又有人说,这我更不爱听,食文化?为吃嘴找的借口吧?别说自家的蛤蚤双眼皮。

  其实有的蛤蚤真是双眼皮。说起来吃,似乎真的很简单,张嘴就是。要是这样说,猪比咱人吃得好,岂不是人不如猪?有的人每月500元,过的挺好;有的人600元,半月鸟尽。同样是吃,有人是享受,有人是填坑,味道不同的。学会享受生活,应从享受美食开始。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好了,闲话少说,就说汤。

  

位于嵩县陆浑水库的铁军羊肉汤

  古人饭食简单,能做熟就不错了,没有那麽多的讲究,就是弄个大锅,添上水,把囫囵猪羊往里一丢即可。弄出来的东西叫做羹。羹即肉汁,那个可是美味,没有一定资格,口水流尽,也难品上一口。所以,古人对大锅特别重视,从天子到百姓,等级森严,王可以占有九鼎,诸侯七鼎,下边还有高级贵族以及大夫、士等,依次递减,到百姓这里,只有瓦釜,连一个讲究的锅也不准有。所以,现在各博物馆里,好鼎均是镇馆之宝。如果没有鼎,那还叫博物馆?关门吧!

  用肉羹佐餐,至少在汉代以前是流行的。那个时候,能做一手好羹,很不得了。有人要杀秦王,便让杀手装成做鱼羹的高手,成了御厨,这才有了图穷匕见的故事。据说,有名的宰相伊尹、百里溪都是厨师出身。鸿门宴上,樊哙进门吃的那根生猪腿,即是鼎里捞出来的。

  看清代史料,用鼎烹煮肉食,在皇宫还有轶存。据说,宫里每天都要烹煮肥猪一口,用以供奉。当然,其羹已不再用以佐餐,其肉皇帝也不再吃,便宜了那些卫兵。据吃过的人回忆,其肉为白煮,不加盐,这些卫兵便想办法把一种纸浸上盐水,用来包肉,把肉染咸,美味无比。想来是老汤的缘故吧。呵呵。

  说了半天,汤呐?其实,我一直在说汤。羹就是汤的前身啊。明白了吧?汤出身高贵呀!

  

  西安洛阳一线是汤的滥觞区。当然全国各地都有汤,广东的煲汤,杭州的宋嫂鱼羹以及其他各种美味的汤,你怎麽不提,单说洛阳西安的?因为其他各地的汤已经变种,惟有这一线的汤最接近。目前西安的汤也渐渐贵族化,那就单说洛阳的吧。

  洛阳目前尚存的汤主要有: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不翻汤、豆腐汤、粉汤等等。当然胡辣汤也算汤,不过内容太多,已经变种,再加上不及逍遥镇的好喝,呵呵,特意舍去。在这里还要说的是,这些汤均是大众食品,物美价廉,人人可吃。大款能吃出大款的威风,百姓能吃出百姓的乐趣。这汤虽只七样,吃法却有十种,让余慢慢道来,徐徐品尝。

  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底蕴,瞧瞧饭食就知道了。一般而言,这地方有传统美食,风味独特的小吃,说明这地方能养住嘴刁的闲人,闲人其实不闲,往往有钱有产。解放时,洛阳人口虽不足10万,但在那时已是有数的大地方,单山陕商人的会馆就有两个。解放前,豫西土匪多如牛毛,地主老财纷纷躲进城里,更加剧了饭店的竞争,小吃自然繁荣。

  

位于洛阳市区东花坛的马杰山牛肉汤

  先说牛肉汤。牛肉汤吃者颇众,性平中庸,无有异味。分三种吃法,曰:咸汤、甜汤、杂肝汤。甜咸牛肉汤的熬制,是用新鲜牛肉和牛骨,再配20种左右的中药大料,大锅一夜而成。牛肉太多汤太腻,牛骨太多汤太寡。大料的比例属于秘方,各家不同。吃时,在碗里放几片熟肉,加上葱花芫荽味精提味,浇上滚汤,再来点辣椒油,呵呵,食指大动。喝汤要泡馍,馍有油饼、薄饼、烧饼、锅盔几种,随你的口味而定。会吃的主要是品汤,并不在乎肉的多少,如果你是老饕,再掏钱随便加肉。汤随意添,只要你肚子足够大,添上十回也没人管。如果你不加肉,一顿饭2元即可打发。呵呵,就是这麽贱。当然你如果嫌寒碜,5元一碗足够,硬要耍大款,10元撑死。再多,日死他个二哥,你就别喝了,干脆吃牛肉。

  一般人爱喝咸汤,觉得不吃盐浑身无力,嘴里淡出鸟来。但有些人喝汤成了精,非要喝出牛肉本身的原味来,便不加盐,肉汤甜喝。这种人一般都处于喝汤的高级阶段。至于杂肝汤,那就更得说说了。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其实人也是逐臭之物。有些人喝汤喝到大虾级,便开始逐臭。杂肝汤即是用牛下水做成,呵呵,难闻呀!但就是有人以臭为香,忠实之徒一大帮。这些人甚至对那些只会喝咸汤的人颇不屑。西安的葫芦头即属此列,用猪大肠烹煮,香臭交汇,呵呵,想想吧。

  

  孟津铁谢羊肉汤

  羊肉汤分羊肉杂肝两种,均咸喝,味鲜美,超过牛汤。奈何有人嫌膻,加上性热,只有冬天享用适宜。杂肝汤可加羊血,滋味自是不同。回民不吃血,到回民店里少提血字,以免误会。友情提示一下,阁下如果胃寒肾亏,不妨大啖,包治百病,比电线杆上的广告有效得多。呵呵。

  鄙人天生无福,胃纳不健,每每见人吃嘛嘛香,好生羡慕。河洛有句老话,叫做“天上飞禽,就数鹌鹑;地上走兽,要属驴肉”。其实驴肉做得好的,一是长安驴肉干,二是保定五香驴肉。洛阳这两样都不行,只好把驴肉做成汤,唤作“稠杂肝”。驴肉汤之美味与羊汤又有所不同,以蒜苗提味,鲜味更冲,极抓口,犹如茶中的茉莉花,性格冲的年轻人更喜欢这一口。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驴肉汤好坏与杀法有很大关系,掌握诀窍的只有东关高家。高家世代杀驴,解放前为东关一霸,本事很是了得。更绝的是高家能把驴血做成白的,称为“白血”,喝驴肉汤要加白血,方为正宗。大石桥驴肉汤誉满洛城,与高家甚有关系。十年前凌峰到洛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经过大石桥,见一条街黑压压一片全是喝汤人,十分惊讶,不顾环境龌龊,大啖一碗,鼻涕横出,连称快活,遂决定加拍喝汤一集,引来台人无数。尤其是在台的河洛游子,勾起谗虫,一时纷纷回乡,汤未进口泪长流。驴肉汤虽美,但不能多喝,民间有“吃驴肉,发陈疾”之说,并非吓唬人。如果贪图美味,连喝一周,必然目赤唇裂,小便短黄。以前害过相思病,就更怕人,呵呵,要命滴。

  年轻人爱浓烈,老年人爱清淡,尤其是夏天,家常饭吃腻了,换换口味,不妨就尝尝丸子汤,不翻汤或者豆腐汤。

  

丸子汤

  丸子汤以纯骨头熬成,以骨油熬出为佳,颇有敲骨吸髓的架势。该汤以韭菜虾皮提味,极趁醋,上漂五个豆面丸子,鲜香可口,开胃健脾。不过喝时要小心,看着不热,猛兑一口试试,呵呵,舌头掉了。不翻汤名字很怪,其实所谓不翻是一种豆面小吃。把豆子打成浆,在特制锅里一摊,不用翻即熟了。呵呵,就这麽简单。能把简单吃成复杂是一种本事,大凡中国人都会。不翻汤是用母鸡加金针木耳等十数种干菜熬制而成,胡椒要多,不翻卧底,图个鲜辣。如果感冒发烧,喝上一碗,药钱省了。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先问吃饭,饿怕了呀。洛阳人把晚饭叫喝汤,除了真的爱喝汤外,与过去食物不足有关。人穷,首先惦记的就是个吃。上面说的是肉汤,接着咱说说素的。素汤首推豆腐汤。

  

  豆腐汤

  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心不慌。豆腐汤实际上是姜汤,把姜切片加水熬得黄黄的,再加白豆腐同煮,葱丝提味,粉条油豆腐卧底,别有风味。胃弱口苦之人视为良药,喝上一季,自然痊愈。奈何目前的豆腐汤已经走样,汤也不好好熬,姜也是切沫现煮,最惨的是豆腐,质量太坏。过去一斤豆子磨豆腐不足二斤,现在一斤豆子能做豆腐四斤以上,稀牛屎一般,如何好吃?过去人员交流不盛,比较封闭,一个地方基本是个熟人社圈,作生意做的是回头客,谁谁良心亏了,立马传开,因此生意人大都守规矩。现在人头攒动,邻居不识,宰了一个还有下一个,你不吃自有别人吃,呵呵,谁还管顾天地良心,不放老鼠药就不错了。

  粉汤是过去乡间集市常见的小吃,与水煎包子同食。过去红薯多,粉坊亦多,碎粉条卖不上价,大都成了粉汤原料。说实话,这汤不大好喝,如果不加辣椒油,简直不能下咽。但价格便宜,佐水煎包子还可。过去农村人赶集,许多人就是冲着这个去的。如今人们口味高了,粉汤基本绝迹,大约偏远乡间还有,呵呵。洛宁粉汤,加了丸子,内容丰富,与洛阳的不同,好吃,现在还有强大的生命力。鄙人吃过一次,印象甚佳。

  三、熟肉食品

  1、卤肉 文图/燕吹丰

  横水镇位于孟津最西部,黄河南岸,紧邻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因镇区的河水由南向北流入黄河而得名,横水自古就是洛阳西北的重镇,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黄帝故里始祖山、韩愈故里文公村、古洛水入黄河之门户宜苏山等名胜古迹都在这里。

  

  说到横水,就一定要说说横水的一张美食名片卤肉,而这这卤肉的来历也与横水的历史密不可分,横水曾是古代驿道上的州衙府地,是守卫京洛的咽喉,也是通往山西、陕西的要道,是古往今来的战略要地。再加上横水古寨地处高埠,背山临谷,沟深墙固,四周为缓坡形开阔地,易守难攻,更是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平定叛乱,御驾亲征至横水附近与部分叛军遭遇,双方随即展开厮杀。当地老百姓为犒劳三军将士杀猪数十头,煮到肉快半熟时,前方突然传来了大批士兵受伤急需草药救治的消息,此时若是再重新烧水熬药,必定会耽误大军行程。情急之下,开药的老中医提出把自己开出的数十种草药投入肉锅中的主意,如此一来,将士们既能吃肉,又能喝药,还不耽误时间,众人在无奈之下只好照办。谁知,肉熟后,揭开锅盖,竟觉奇香扑鼻,将士们吃后赞不绝口,精神大振,随后一路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将士报捷时,将卤肉献给圣上,圣上龙颜大悦,特封横水卤肉为国宴御菜。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孟津横水卤肉名扬千古,享有豫西名吃的美名!

  

  现在的卤肉店使用祖上传下卤猪肉秘方,以百年的卤汁加文火煨肉,并不断改进,其所卤猪肉,肉烂味美,香气四溢,百年不衰,食客趋之若骛。这卤肉,小可一人就餐,用火烧夹卤肉吃法;大可用卤肉做成全猪宴,从猪头到猪尾,猪拱嘴、猪耳朵、猪肠、猪肚、猪蹄等,共有几十种不同的菜品,猪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皆成美味,配以黄瓜、青菜、豆芽利口,最后再来一碗酸辣清汤面,甚是爽口!

  

  在洛阳,有一南一北两处卤肉名吃,南在汝阳蔡店,北在孟津衡水。今天我们就横水来做介绍,如果论名气和人气,汝阳蔡店还更胜一筹。

  2、洛宁酸牛肉 文/洛河夜哭

  洛宁位于洛阳西部百公里外,是个偏僻的山区小县,以竹子闻名。这里是洛河的上游,沟沟叉叉多有飞瀑流泉,滋养了大片大片的青翠淡竹。这些竹子劈成细细的篾子,织成筐、篓、篮、椅、帘等多样家什用具,成为农家家底殷实的象征。尤其是竹帘,因竹子天然的节疤会形成“燕子”一样的图案,被称为“燕帘”,驰名豫西。

  当然这是过去,现在谁还用这些竹制品呢?当代的人们提起洛宁,能勾起回忆的大约就是那里的美食——酸牛肉了。

  

  我曾经和香港天邻基金会合作多年,在河南尤其是豫西从事医疗和教育慈善,从九十年代就与淳朴的洛宁人多有接触。淳朴的人待人,热情真诚,但常常弄不到“好”上,比如请你吃饭,他会倾其所有,但是否合意,那就难说了。经常是一大桌子菜,却没几个让人想吃的,又浪费又不讨好。后来我提醒他们,不要这些,基金会的人不喜欢这样“摆谱”,吃点小吃就很好了。

  于是,知道了城西回民白家的糊卜和酸牛肉。酸牛肉模样粗犷,但香而浓烈,与北方人的气质吻合。那些来自香港或者美国的基金会的义工吃了之后,满满的惊喜,很是喜欢。

  

  洛阳是千年帝都,历史上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常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洛宁作为长安洛阳两京古道上的一站,不免会遗下这些商人的后裔,这就是今天的回族。经商的特性,使他们常常在商埠重镇的边上形成聚落,经营饭店、屠宰、皮硝等行业。洛宁的酸牛肉即是回民的杰作。

  现在生活好了,没什么觉得是好吃的。酸牛肉进口酸,回味甘,绵绵的酸长长的甘,食后让人长久怀念。我属于嘴刁之人,喜欢美食却又胃纳不健,很好的东西也浅尝辄止,唯有这酸牛肉能让我大口啖之,每过一段,都会约上三五亲朋,不辞路途遥远,去饕餮一番。

  酸牛肉是用五至十年的黄牛特殊部位炖至酥而不烂,再用特制的汤烩成酸辣味儿。据说这汤有特殊的秘方,要熬制一夜。吃时,配上糊卜,解馋,过瘾。糊卜是把薄饼切成细丝,用牛肉汤烩制而成,流行于山西南部和豫西一带,也是历史悠久的风味小吃。

  有很多风味小吃,离开了原产地就失去了原有的特质,酸牛肉也是如此,洛阳城里也有很多卖酸牛肉的饭店,但那味道不敢恭维,不是酸的倒牙,就是肉不地道。洛宁王范镇是回民聚居区,这里有白家开的四五家糊卜酸牛肉馆,由白家的第二代兄弟各自经营,但秘方是一样的,都很好吃。要吃到地道的酸牛肉,还得到洛宁来。

  四、老洛阳面食

  1、浆面条文/李健虎,摘自《民国洛阳城往事》

  提起洛阳浆面条,不由的让人想起绿豆酸浆。

  过去人穷,中午和晚上都吃糊涂稀面条。后来有了浆,人们买点浆,做浆米清儿、浆面条和调浆饭。那时的绿豆酸浆可稠了,不象现在稀得可照人影。过去人做浆饭,白菜、红萝卜都是随锅放,不象现在用油先炒菜,再做浆饭。原料选上等绿豆,首先去皮,石磨磨浆,井水过滤调制。又香又稠还好吃,当时浆坊用上等绿豆,石磨磨浆,不提取干粉(淀粉),所以浆就稠。

  在清朝乾隆末年,一个从豫南逃荒来洛的张姓人,在马蹄角儿无量庙旁搭棚暂住。为了生计开始做家乡的浆米清儿,用杂豆磨成浆水,放入蒸馍精发孝,制成酸浆。后放入小米面条和红萝卜制成家乡的浆米清儿。挑着担子,在城中沿街叫卖,一个铜板一大碗。洛阳人开始品尝到新的饭食,酸淡可口,米香清逸,很快人们就喜欢上了这种食品。后来,张姓人干脆在龙王庙东租用董家后院房,开办浆坊,张家这是洛阳城最早的浆坊。龙王庙东一条小道,开始称“浆坊胡同”。那时浆水是用杂豆磨成的,早上人们排队舀浆,酸浆就早上卖一会儿。

  民国初,洛阳城有近二十家浆坊,市场竞争激烈。董春茂老先生对原料进行了改良,用纯绿豆来做酸浆,其浆面条味道更飘香生津。每天早上人们就早早来排队等候舀浆,酸浆就早上卖一会儿,所以这里做的酸浆好吃。

  就有了纯绿豆酸浆。植根与民间的饮食,成就了今天的洛阳浆面条。

  洛阳水席民间名师杜八欣先生说:洛阳浆面条要好吃,面要用飞畚面(就是过去在木箱箩面时,飞落在木箱壁上的面粉),该面细腻筋道。浆汤原料选上等绿豆,首先去皮,石磨磨浆,井水过滤调制。还必需用炭火慢慢熬浆,这样浆面条好吃又香又稠。配料为油炒大白菜叶、东关的芹菜、孟津的花脸大绿豆,佐料只用花椒面,配韭花、油泼秦椒。

  现在人们做浆面条都不讲究了,咋方便咋来,但传统的东西还是应了解。

  

  洛宁粉蒸肉 文/田间

  提到洛宁,便不能不提起粉蒸肉,这是洛宁家家户户都会做且又常吃的一种美食,它不油不腻,香糯可口,再就上一口大蒜,相信您若尝过,也定会赞不绝口,念念不忘。

  

  据说洛宁的粉蒸肉已有很久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典故:据传宋朝时洛宁有个姓朱的县官,此人贪污受贿,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对他怨声载道,却也无可奈何。衙门外一家餐馆的师傅体察民情,便想出一种名叫叫“绳绑捆猪吃”的小吃,他把猪肉切成片,剁成末,用薄面皮包住后缠上粉条,将粉条比作绳子,意为把“朱”用绳子捆起来,剁成肉酱。

  

  消息一传出,当地百姓都觉得非常解气,也都想去啃“上朱”几口,就这样,口耳相传,这家餐馆生意甚为兴隆。一天,朱贪官也来吃“绳绑”,饭馆师傅忙抓一把面撒在上面,盖上笼蒸。因为味香扑鼻,县官就问笼中是什么吃食,师傅说是蒸肉,馋得县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笼揭开,让老爷吃点蒸肉!”这次,朱县官吃了大半篦子蒸肉,之后天天来吃。后来,他听说这蒸肉的暗喻之意后,一气之下便死在了衙门里。从此以后,蒸肉便慢慢流传,成为洛宁的独特小吃。

  

  然而这也只不过是典故罢了,为何要把猪肉和粉条涽蒸在一起呢?想来,在旧社会,即便在逢年过节,也很少有人家能吃的起大块大块的红烧猪肉,但是喜庆日子里又怎少得了荤腥,于是便想到了把肉和粉条蒸在一起让肉味渗入粉条的做法,这样既解馋,又解了猪肉本身的油腻,岂不两全其美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这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

  2、新安烫面角 文/田间

  谈到新安县,您会想到什么?如果您热爱书法艺术,您一定会想到千唐志斋的石刻唐书;如果您热衷于历史文化,您一定会想到地扼豫陕的汉函谷关;如果您向往神奇的自然风光,您一定会想到黄河新安万山湖;如果您像我一样钟情于美食,那您一定会想到新安的烫面角!

  

  说到这烫面角,我之前是吃过的,只是记不清是在哪,因为不大正宗,所以味道也似乎有些淡忘了,但听到要去新安县品尝烫面角,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期待!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了新安县老王烫面角馆,据当地人说,这家老字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当地极为出名。这家店的门牌并不显眼,店面也不算大,但装修却很雅致,一进去就感到温馨而舒适,后厨也是极其干净的,虽说快到午饭时间了,师傅们都在紧张得忙碌着,然而一切依然井然有序!只见那擀皮的师傅将团好的剂子用擀面杖那么轻轻得压几下,就成了一张张又薄又圆的饺子皮儿,旁边放着一盆盆拌好的馅,师傅手拿着皮儿,用筷子轻轻挑起一团馅,放在圆圆的皮儿中间,迅速的一捏,一个个宛如艺术品般的烫面角就诞生了,然后再撒上一层面粉,放入热腾腾的蒸屉中。那一层层的蒸笼冒着白烟,好似笼罩在云雾之中。正当我看得入迷,几笼烫面角已经出锅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再看那蒸熟的饺子,状如新月,色如琼玉,晶莹剔透!

  想来,这新安的烫面角,妙处之一便在于重荤而不显油腻吧。那精肉馅剁得极细,却又不失肉糜的韧性,入口时咬破精薄如纸的外皮,鲜香之韵便绽放开来,满口滋味不可道也,香、鲜、咸,丝丝缕缕直钻味蕾,咽下去反而让人冒出更深的欲望,迅速转向第二个。特别是配上辣椒油,又多了几丝魅惑,有如邻家女孩配上唇彩与眼线,空气中于是多了几分狂野。

  在新安人看来,配上小碗汤才是烫面角最正统的吃法!这小碗汤微酸微辣,浓香不腻,依我所见,烫面角香沁浓郁,滋味云集,大概也只有小碗汤的温柔可人可以承当最后的包揽天下。对着可人如斯的汤水一通痛饮,一落口,重重交织,才发现,如此简单朴素的外表下,竟藏着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妙处。

  过了口瘾之后,我开始好奇这烫面角背后的故事,便和店主人细聊起来,原来这烫面角果真是有些历史的。1914年,新安县东街人王金斗在新安县火车站附近开了个小饭馆,在历经了上百次试验后,终于研制出了名吃“烫面角”。当时,陇海铁路是单线,火车的动力是蒸汽机,过往的火车都要在新安县火车站加水,停车时间比较长,车上的旅客和司乘人员大都要下车休息、就餐或购物,因而,火车站附近客商云集,这促使餐饮类店铺及小商小贩很快发展成几十家。而王金斗饭铺经营的新安县“烫面角”一枝独秀,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一传十,十传百,新安县“烫面角”很快闻名遐迩,更有着“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的美誉。历经几代人的潜心钻研,“老王烫面角”到现在已研制出九种馅料,制作工序也更趋规范,加工技艺更臻完美,已成为豫西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美食家们把新安县“烫面角”当做一种饮食文化来享受!

  如果您也热爱美食,如果您也身在洛阳,请您一定不要错过这新安县的“烫面角”!

  3、洛阳锅贴 文图/元来如此

  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是锅贴滋味长。

  记得平生第一次吃锅贴,是在10年前的百货楼后边吃小街锅贴。在此之前,关于锅贴的种种想象,煎饺乎?水煎包乎?及至看到它的模样,发觉它的身材比饺子窈窕,皮比水煎包薄很多。锅贴就是锅贴,非两者可比拟。

  

  锅贴是论“两”计的,一两5个。要上三、四两,再来碗浆面条,一顿有滋有味的美餐就果腹了。但,心急吃不了锅贴。因为,通常情况下,出售锅贴的窗口前似乎总排这长龙。食客们少则半斤,多则二三斤地买,看着缓慢蠕动的长龙,想放弃但却欲罢不能,前面刚出锅的金灿灿的锅贴被厨师熟练地反扣到盘里被人端走了,那扑鼻的香味让排队等待的心情变得气象万千起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多数食客都会见证锅的制作过程。印象中,跑堂的从后厨端出来一盘盘摞得高高的、排列整齐的生锅贴,被掌勺的厨师两手踮起8个,熟练而麻利地放入大锅中,一个挨一个很快就铺排满了锅底。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淋油少许。待油滴入,锅底滋滋作响、锅内咕咕冒泡的时候,说明锅贴就快要熟了。人群中最期待的一幕,莫过于厨师掀开锅盖的一瞬间“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壮观景象,只见用铁铲取出的锅贴,五六个连在一起,底部呈金黄色,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终于轮到大快朵颐的时候,用筷子夹起一只锅贴,来不及蘸醋就送入口中,咬断焦脆的锅贴底层,皮又脆又绵,馅亦烂亦酥,浓香的汤汁即刻伴着韭菜肉馅迸发出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吃第二口。我觉得,油润金黄、焦脆飘香的锅贴应该属于“重口味”的范畴,因为几次一不小心吃撑了就证明了这点。但每每看到它刚出锅时候状若小船、美若新月的“小清新”模样,怎能不频频举箸?

  十年来,我带着父母去品尝小街锅贴,让精通厨艺的父亲彻底相信了锅贴与水煎包的大不同;我带着幼子去吃锅贴,小家伙居然一个人就干掉二两。当我偶尔下班后带几两回家时,小家伙就欢呼雀跃地要吃;我带着外地的朋友去吃锅贴,临别时候他们还执意要捎上一些……

  十年来,我看到了洛阳的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小街锅贴分店,吃锅贴方便多了,但排队还是一如既往。十年来,小街锅贴也变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越打越响。

  小街锅贴,洛阳味道。

  五、杜康酒 文/爱洛

  酒者,神物也。

  君不见,古往今来,遇到不同的人,它竟然能幻生出不同的效力,遇到贩夫走卒,它催生的不过是半天癫狂,遇到痴情种子,它送去的又不过是两行热泪,遇到才子俊杰,它却又能激发出传世之名作,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酒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千百年来,围绕着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正所谓: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关于酒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曾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在《诗经》中也曾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诗句,若论考古之据,在我们洛阳的伊川还发现了夏代时期的大量酒器,因此,关于酒的历史,那是相当悠久的。

  何人造酒,成就千古美味?

  据西汉刘向所辑战国史书《世本》卷一记载:“辛女仪狄始作酒醪,以变五味,杜康造秫酒。”又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记载:“杜康作秫酒,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矣。”

  位于伊川县城的杜康像

  饮酒思源,关于杜康造酒,不仅史书有据,在杜康河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杜康步入桑林,行走间,他忽闻到一种异香。这种异香,杜康以前是不曾遇到过的,因此,他停下了脚步。杜康环顾四周,除了桑树成林外,他什么也没有发现。异香环身,恍惚间,他心醉了,但觉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气荡神闲间,怡然似神仙。何种神物,竟然这般勾魂摄魄?杜康心生疑问,顺暗香而寻,终于,他找到了源头。一颗老桑,树干中空,那醉人的异香就是从树洞中飘荡出来的。盯着树洞,杜康惊呆了,这不是他前几天倒剩饭的地方吗?诧异间,杜康发现剩饭周遭残存着一些汁水,他手蘸而尝,竟然满口清香、余味悠长。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杜康便尝试着去做酒,经过他的多次尝试,酒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醇美醉人。

  关于这个故事,晋代文人江统曾在《酒诰》记录之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畜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当年杜康造酒之地,今天已成历史遗址。遗址位于汝阳蔡店,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1500米,面积竟达千余亩。关于历史杜康造酒遗址,明朝万历年间修撰的《直隶汝州全志·伊阳古迹》曾载之曰:“杜康即杜康村,城北五十里,杜康造酒处,有杜水,《水经注》名康水。”该志卷九又载:“杜水河,城北五十里,源于牛山,由杜康石八过铜沟至夹河,会于伊(水),长十里,因杜康造酒于此,故名。”

  如今,在遗址之地,这里至今仍保存有周平王赐名曰“酒泉”的青石匾,近年来,在此遗址之内又有多件古物出土,其中单古代酒器就有70余件。在酒泉之侧,有杜康祠一座,相传为汉光武帝刘秀为祭祀酒宗杜康而建,后几经沧桑,多次毁于兵燹之乱,唐、清等朝均曾复修或重建,至今传承。

  位于汝阳蔡店常渠村的杜康仙庄

  今人为纪念杜康酒祖,在遗址之内新修杜康仙庄一座。仙庄内,小桥回环、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绿树掩映,行走其中,倒可以偶得几分恬静与清幽。

  今天杜康仙庄内,有杜康墓园,杜康祠,杜康泉和杜康河,传说过去还有一棵古老的空桑,有古韵,与资料大体相仿。初冬时分,到汝阳蔡店杜康村进行探访。只见杜康祠殿宇巍蛾,颇为青幽,祠后有大冢,康熙年间所立大碑一通,知是杜康墓。大殿前,一条杜康河弯弯曲曲穿祠而过,河边垂柳依依。过了二仙桥,古泉一口,叮咚有声。有碑曰:“杜康造酒处”。

  

杜康仙庄内的杜康墓

  关于杜康河,当地百姓传其有三奇:河雾飘渺不登岸、鸭蛋含凄血样红、对虾相拥缱绻行。“河雾飘渺不登岸”说的是杜康河边起雾时,雾只隐约于河面之上,不及河岸,“鸭蛋含凄血样红”说的是河边的鸭子下的蛋颇为奇特,蛋中多为血红之色,“对虾相拥缱绻行”说的是杜康河中的虾米总是成双成对般一起漂流。在这三者之中,对虾之说最为神奇,听当地百姓说,如今,若你来到河边,仔细观瞧,缱绻的对虾依然很多。

缱绻的对虾

  和杜康有关的传说,还有一个杜康醉刘伶的极为有名。

  相传,在古代,洛阳城南有家“杜康酒店”,店主名叫杜康,他在店门口挂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是“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是“不醉不要钱”。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见后大怒,说:“何人敢出此狂言?”于是连饮三杯,一醉不起。刘伶的妻子以为他死了,就把他埋了。三年后,杜康抱着酒坛子来到刘伶家讨账,刘妻生气地说:“他喝了你的酒就醉死了,你还要什么账?”杜康笑道:“他是醉了,哪里是死了?”杜康来到刘伶坟前,拍着酒坛子叫道:“刘伶刘伶快起来,杜康又给你送好酒来了!”说也奇怪,话音刚落,只听晴天一声霹雷,刘伶忽然红光满面地从坟中走了出来,并且连声说:“好酒,好酒,真是好酒,我要成仙啦!”杜康忙上前搀住他说:“我这酒仙就是专程来接你这醉仙的。”于是二人驾起五彩祥云飘然而去。

  汝阳杜康仙庄内的竹林七贤造像

  今天,我们一听这神奇的传说,都知道这是后人的编造附会,但是,在杜康河畔,这里的乡亲还乐此不彼地口口相传着,我想,这说明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传说了,这更是一种杜康文化,否则,它哪会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呢。

  和杜康有关的传说是动人的,杜康酒同样也是醇美的,因此,一代代人总是赞美着它,直到有一天,三国的曹操喝了以后,这杜康酒就更有名了,传唱千载亦不衰。

  据记载,公元208年,在天下有名的赤壁之战前,曹操与群臣在船上宴饮,举杯月明中。喝到豪情万丈之时,曹操诗兴大发,于浩浩汤汤的长江之上,他乘风把樽,横槊赋诗,激情澎湃地写下了一首传唱千载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早已成了杜康酒最佳的广告语,这是当年曹操所想不到的。

  凭借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广告和杜康河边人们的勤劳与智慧,杜康酒在上世纪70年代又重新得到了生产,曾一度香遍中国。

  朋友,而今,若遇高兴之时,你不妨饮上一杯杜康,恍惚之间,似曹公一般,再喊上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每当此时,我想,你定然会精神气爽,痛快淋漓一番。

  闻名遐迩的杜康酒

十三朝帝都,十三最洛阳

  最潇洒的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最震撼的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最浪漫的事: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最癫狂的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最高兴的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最温馨的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最诗意的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最文气的词:洛阳纸贵

  最伤感的话: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最乡愁的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最渊深的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最沧桑的话: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最大气的话: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369293.html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