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辉山于3月24日悬崖式大跌85%长江证券港股,市值蒸发300亿港元之后,港股再度掀起波澜。
4月11日上午10点左右,中国金控股价急速下滑,半小时内跌超80%,盘中最深跌幅达83.46%至0.019港元/股,创最少3年新低,成为“仙”股。以至不少市场人士笑谈,朝鲜局势紧张之际,某国能否控制“某胖”,是中国金控暴跌的主要原因。
段子归段子,对于股价暴跌,中国金控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予置评。但香港民众证券董事总经理郭思却表示长江证券港股:中国金控遭遇突袭斩仓,极有可能因为大股东抵押所持股票而致。
从农业转战金融业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金控的第一大联席券商——长江证券大量抛货,居卖方首位,净卖出6032万股长江证券港股;中泰证券作为该股的第三大联席券商,居卖方第二位,净卖出6440万股。而这两家券商的卖出价分别为0.0318和0.0289港元,也就是说,暴跌之后才出货。
截至当天11点45分,中泰国际证券、富昌证券以及长江证券经纪香港为三大主要净卖出机构,超5亿股,占总交易量的10.59%。
如此不受待见的中国金控,业务与业绩到底如何呢?
因之前主营农业,故中国金控原名“从玉农业”。但从去年开始,该公司相继开展放债业务和互联网融资业务,从而向金融业靠拢。同时,还积极开拓内地融资租赁及香港证券买卖、经纪及证券咨询服务。
尽管攀上了金融业的“高枝”,但中国金控的业绩却不如人意,据其3月底公布的2016年业绩显示,收益同比减少7.9%至9329.2万港元;净亏损同比扩大11.28倍至5.21亿港元,每股亏损7.64港仙。
事实上,中国金控的业绩一直不佳,从2010年至2015年,仅在2012年获得了盈利,其他年份均是亏损。
前海阿里基金曾拟入主
作为衡量企业潜力的直观标准,中国金控的股价表现也可谓是惊心动魄。
除了11日的“飞流直下”之外,早在2015年,该公司股价就从每股0.068港元一路涨至0.84港元,随后又开始大幅下滑,跌至0.111港元。
除此之外,中国金控的资本运作却一直没停下,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中国金控先后5次以配售新股、发行新股等方式试图获得资金,但其中有3次都尚未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16年4月4日,中国金控公告称,已分别与内地的两家基金签订了认购协议。珠海德谷基金同意在540日内认购中国金控最多4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前海阿里则同意在五年内,认购中国金控20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
至于由此引发的股权变动,中国金控解释称,如果可换股债券按照换股价0.122港元行使后,珠海德谷将持有中国金控12.9%的股份,前海阿里将持有中国金控64.51%的股份。
显然,前海阿里将成为中国金控的第一大股东。
据了解,前海阿里于2015年8月26日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其投资人为两名自然人,从目前公示的工商信息来看,并未发现其与阿里巴巴有何联系。
至于融资的24亿港元该如何去花?中国金控表示,主要是为了未来业务的发展,为往后几年使用资本提供确定性及灵活性。
而在这番话背后,还有中国金控暗藏的资本野心。
股权爆仓惹观点交锋
从其主营业务来看,中国金控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向金融业的顺利转型。
据年报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金控持有深圳前海格林易贷25%股权,而后者在2016年度的总收入为2076万港元,也就是说,中国金控可分享519万港元。
同时,中国金控的营收贷款按照7.2%至48%的利率计算利息,这类似“高利贷”的业务,规模在2016年度达到2.52亿港元之多,其中,甚至有多达2.37亿港元是无抵押贷款。
中国金控董事局主席林裕豪
据了解,中国金控走向放贷道路与现任主席林裕豪不无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5月13日正式出马担任董事局主席的林裕豪,曾担任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及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在中国小额贷款、信贷及消费金融的营运经验特别丰富。
而针对股东质押股权爆仓,从而导致股价暴跌的传闻,林裕豪对此回应称长江证券港股:第一,作为大股东,从未质押股份、未利用股份融资、更未抛售中国金控股份,第二,公司目前经营一切正常,并表示“这是市场行为”。
但有业内人士却并不这么认为,表示:“通常股权质押在机构那里,公司借钱会有一个期限,如果不还钱,机构就要把货卖掉。”也就是说,这次疑似“洗仓”事件,在不少人看来,是中国金控方面的资金不足,才导致了机构按约定出货。
至于其资金链是否出了问题,目前也不得而知。只能友情提示,抛弃主营业务,半路出家玩金融的企业,很难掌控自己的步伐,万一迈大了,比起所谓的“外部做空”,其性质更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