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我国历史上的古钱浩如烟海,几乎每一朝代甚至某一皇帝在位期间都会发行数种货币,那么在浩如烟海的古钱之中,如何成就一枚极品古钱呢?
首先,肯定是颜值啦瑞和小康!看脸的时代古今都差不多,潘安和左思的遭遇就说明瑞和小康了一切,对极品古币来说,同样重要,有多重要呢?
请看颜值篇。
但颜值充其量是个充要条件,因为极品古钱到头来还要靠实力来说话。
其次,发行量当然很关键喽。例如,宋代的货币通常论吨出土,即便到了千年后的今天,价格依旧徘徊在三五块钱。这时,稀少而又写满耻辱的靖康通宝与靖康元宝就显得弥足珍贵了。笔者有一次去县里做文物普查工作,在满满五十个弹药箱中才发现一枚靖康通宝,其稀缺的程度可见一斑!
靖康通宝(拓本)
事实证明作为自身文青的——宋徽宗赵佶是不适合当皇帝的
文艺青年的画当然没的说,图为赵佶的《瑞鹤图》
但是,数量稀少也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拥有口耳相传的故事,才是其走向大众的关键!
每一枚极品古钱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不寻常之处在哪儿呢?通常和捡漏脱不了干系瑞和小康:比方说大齐通宝,这枚稀世遗珍,为何会被用作小孩踢毽子的垫片呢?
“大齐通宝”,见诸文献的仅有两枚,一枚是无影无踪的“缺角大齐”,另一枚就是可能存世的“四眼大齐”。“缺角大齐”是因钱的左上角已残,故称“破大齐”或“缺角大齐”,这是清代杭州戴氏家族所藏珍品,该家族最出名的是泉痴戴熙。瑞和小康他的父亲戴峻公曾获大齐通宝、天策符宝及壮泉四十等名珍而蜚声泉界,泉家吴逸庵想用汉印来换他的大齐通宝未果,只得拓本十数纸,世人方才睹其真容。
“四眼大齐”(左)与“缺角大齐”(右)拓本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打杭州城,作为兵部侍郎的戴熙率兵抵抗,可不幸城陷,戴熙也就投池自尽了。但一些心术不正的古董商却歪念斜生,他们听信谣传,以为戴熙将“缺角大齐”等珍泉埋于自家院内,因而掘地三尺,可惜苦寻无获,“缺角大齐”也随着戴熙的离世而不知踪影。
清代钱币收藏家与画家戴熙像(1801-1860)
戴熙《溪山流涓》
戴熙《云岚烟翠图》局部
无独有偶,六十五年后,另一枚大齐通宝重见天日,它就是“四眼大齐”。坊间流传说钱币学家戴葆庭年轻时去乡下收钱,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阳的农村,碰到几个小孩在踢毽子,恰巧一只毽子落在了他的手里。他定睛一看,原来毽子的底座上钉着一枚稀世珍品——“大齐通宝”!最后他仅花了几个零钱就弄到手了。
事实并非如此。戴葆庭先生在他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获得这枚珍钱的详细经过:1925年4月2日下午,戴氏在鄱阳的市场上收购古钱,有一杂货商人拿来300多枚铜钱,其中一枚就是大齐通宝,钱币上有四个小眼,是这位商人的儿子钉的眼,并贯以鸡毛,做成毽子踢着玩,后来不玩了,又将古钱放于钱串之中。后来这个故事被传得越来越离奇,其实本不是那样。
古钱大王张叔驯像(1902-1948)
“四眼大齐”横空出世,足可撼动泉坛。张叔驯为拿下这枚珍品花了500银元,虽然有人戏称其为“泉界第一大漏”,可要知道,500大洋在当时也决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起的,它算得上是一个中等小康之家一年的生活开销。得到此泉后,张叔驯就改斋号为“齐斋”,几乎秘不示人,甚至也不许制拓,所以很难有人一睹“四眼大齐”的真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全家去了美国,并于1948年去世。后来,他的夫人徐懋倩将他的藏品卖给了美国收藏家戴吉涛。而戴先生去世时并无子嗣,留下的三千万美元和大量藏品也就无人继承,因此以他的名义组成了“戴吉涛基金会”,“四眼大齐”便一直静静地躺在这个基金会里。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来,那么多的考古发现也始终未见大齐通宝的身影,由此可见其稀缺的程度,非一般古钱所能比。
用“传奇”也难以比附的四眼大齐
张叔驯还曾用一块中国古玉换来了卡迪拉克!当然这不能算捡漏
民国时期,还有被迫捡漏的呢,王荫嘉的传奇经历就告诉你,什么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1917年的一天,正值风华正茂的王荫嘉流连于浙江嘉兴坊肆之间,本想买些好书充盈书斋,却无意之中在书堆里扒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竟然是一箱子古钱,其中还附有清代学者金砚云的泉谱稿本——《古泉考》四卷。金氏为乾嘉时期藏泉大家,收有珍泉甚多,旧藏已流落于书肆多年,王荫嘉对这箱古钱倒不感冒,一心好学的他当然知道这本泉谱定是未刊秘籍,所以想买椟还珠,但店家执意捆绑销售,王荫嘉只好将古钱与泉谱一并买下。未曾想到,他这一举动,竟促成他一生的集泉生涯,也使他成为民国时期有名的钱币学家。
而他低价买下的那箱古钱呢,就不乏大蜀通宝铜钱和广政通宝铁钱这样的珍泉,有时候不得不说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钱币学家王荫嘉像(1892-1949)
王荫嘉被迫捡漏得到的大蜀通宝(拓本)
上海博物馆藏李伟先捐赠广政通宝铁钱(拓本)
此外,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有一枚新莽时期的“国宝金匮直万”(以下简称“国宝金匮”),可谓稀世珍品,相传此类珍钱存世的仅有“两枚半”。它是如何跑到国博的展柜里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国宝金匮直万完整品(拓本)
民国时期,有一位农民在陕西西安汉长城未央宫遗址一带耕田,恰巧刨出了一枚古钱,没过多久就被识货的商人阎甘园以低价购得,后被上海收藏家余挺生出千金买去,余的儿子余大雄在上海《晶报》刊发了国宝金匮重见天日的消息,泉界为之震动。收藏家张叔驯一直想将这枚珍钱收入囊中,待余挺生去世后,张氏更是以两千金的惊天高价将其拿下。张叔驯何许人也?他出身于赫赫有名的南浔张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是他的叔父。张叔驯自幼受他父亲张石铭的熏陶,喜好收藏,人称“古钱大王”,并与天津的方若、四川的罗伯昭,被泉界称为“南张北方巴蜀罗”。张氏购得的这枚正是国宝金匮的完整品。
出土国宝金匮的西汉长安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西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
上海《晶报》首次刊登了有关国宝金匮出土的消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国宝金匮直万完整品
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这枚完整品之外,此时市面又出现了一枚国宝金匮残缺品。所谓残缺品,就是钱币正面下部钱文篆书“直万”的“直”字最下一横画不连,“万”字上部略残,稍受斧损。据民国时期陈仁涛说,此钱是英国人牛门氏(或译作纽曼,E. A. Newman)任职于西安邮务局长时从当地农人手里以五金的低价购得。近些年,有学者提出,不识货的牛门氏是上了西安造假高手的当,自以为如获至宝的他,将其所藏文物于1930年运到上海搞了一个文物收藏展。可笑就可笑在这儿,这枚假币被钱币收藏家张絅伯看上,高价买下,不久又被张叔驯易得。至此,“真假美猴王”都收归张氏门下。后来,张叔驯将残品转让给了陈仁涛,陈氏在日本《货币》杂志上撰文并发表了这枚残品的照片。
陈仁涛藏国宝金匮直万残缺品
陈仁涛藏国宝金匮直万残缺品(拓本)
真是风水轮流转,随着国内政局的动荡,张叔驯家也慢慢走下坡路了。抗战伊始,张氏携全家将避祸于美国,但手头拮据的他不得不出手一部分藏品来周转资金,其中包括这一枚国宝金匮完整品。可张叔驯出售完品给陈仁涛之事一直密不透风,大概是怕影响自己在泉界的声望和地位。
1952年,移居香港的陈仁涛将国宝金匮完品与其他藏品一并以八十万港币的价格卖给了我国政府,后被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收藏。但是,那枚假币,也就是国宝金匮残品一直杳无音讯,下落不明。霍宏伟先生曾经与住在美国加州的张叔驯二儿子张南琛先生联系过,在他保存的两千多枚珍泉照片中未曾见过形制为上圆下方的钱币旧照。
关于珍钱的故事很多,宛如平生一段歌。
《古钱极品》书影
(部分文字、图片及钱拓采自霍宏伟先生的《古钱极品》一书,经中华书局授权同意使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相关展览】
中国古代钱币
展期:专题陈列(常设)
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区三层11号展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相关阅读】
在古代,如果钱花不完该怎么办
唐朝的月亮
“金哥哥”的颜值一定不会差
镜子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上)
镜子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下)
请君只看洛阳城——考古学者钱国祥访谈录
(编辑 / 李秀娜)
回复“目录”,查看更多小博文章
回复“征稿”,欢迎大家投稿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