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煤能源的十八大以来中煤能源,为深入推动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国务院相继出台中煤能源了国办发〔2012〕57号、国办发〔2013〕104号、国发〔2016〕7号等一系列文件,着力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得到中煤能源了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煤炭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年来,煤炭行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组织召开全国第八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印发《关于煤炭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5年间,煤炭行业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其中“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和“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5年来,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主动作为,不断探索实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4%左右。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产销协同、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煤炭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二)技术升级有示范、有成果。
围绕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我国煤田地质精细勘探、大型矿井建设、井巷快速掘进与开采工艺技术特别是智能化开采、煤矿瓦斯与地下水害防治、现代化选煤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现代煤化工实现了从示范到产业化发展。
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气化、煤制乙二醇等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取得突破,神华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长周期平稳运行,兖矿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达产,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投产运行,神华包头60万吨/年、中煤榆林60万吨/年、陕煤化渭南66万吨/年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项目相继投入工业化生产。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政策支持有力。
5年来,煤炭行业围绕每年7亿吨散煤清洁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成效。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型锅炉技术得到普遍推广,锅炉燃料燃烬率达到98%,比普通燃煤锅炉提高28个百分点,烟尘、SO2、NOX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相当于天然气锅炉标准,在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等10多个省(自治区)示范基础上,快速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同时,水煤浆、型煤、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技术示范稳步推进、效果显著,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五)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成效显著。
2016年,全国煤矿原煤入选能力26亿吨,原煤入选率68.9%,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以煤矿保水开采、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矿井水、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与达标排放率逐年提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土地复垦率分别达到64.2%和48%,分别比2012年提高1.7个和6个百分点;大中型煤矿原煤生产综合能耗、生产电耗分别下降30.9%、28.2%。
(六)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关键部件有突破。
5年来,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我国煤机装备制造实现了由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的转变,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协调发展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三机一架”和电液控制系统实现了国产化,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成套装备、年产千万吨级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年产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装备、重介旋流器、复合式干法分选机等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运输机、液压支架产量均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中煤装备、天地科技、郑州煤机厂等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七)国际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影响力提升。
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淘汰关闭了一大批资源枯竭、煤质差、安全保障程度低、扭亏无望的煤矿,煤炭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市场价格处于合理区间,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突破,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兼并重组国投、保利和中铁等企业的煤矿板块,山西阳煤集团联手北京铁路局、天津港集团、百度公司组建山西(阳泉)国际陆港集团,推动了煤炭上下游产业有机融合、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