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平安证券融资融券,监管层11月以来上调保证金比例至100%、立案调查三家券商融资业务,重重动作仍体现去杠杆的决心,以及促进两融业务健康发展的思路。
两融14连升,融资客追捧券商股
截至12月2日,沪、深两地两融余额规模为1.19万亿元平安证券融资融券;其中融资余额为1.198万亿元。A股近日的持续盘整,令11月以来进场的融资资金迟疑。
事实上,自11月以来,两融规模一路扩大,实现“14连升”,随后在1.2万亿区间内徘徊。
然而1.2万亿仅坚持了六个交易日,11月27日,上证指数大幅回调5.48%,融资资金迅速撤离,11月27日融资余额失守1.2万亿,降至1.194万亿,下降幅度1.89%。
尽管两融规模在11月底遭遇“急刹车”,但多家券商营业部人士反映,客户11月融资意愿较以往活跃。
伴随市场回暖,融资情绪复苏,中信证券曾在10月底、11月初对标的股调整折算率,涉及803只标的股,上调范围在0.2-0.7不等。
根据统计,11月单月内,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业最受欢迎,融资净买入额分别为721.99亿元、347.42亿元、202.45亿元。
从个股来看,值得注意的是,融资净买入前十名中,有8只为券商股。其中融资客最青睐中信证券,融资净买入额达34.24亿元;紧跟其后的是光大证券融资净买入23.35亿元、兴业证券20.42亿元。
创业板融资标的东方财富亦在前十当中,受到融资客的追捧,净买入额累计19.83亿元。
而中国太保、浦发银行净卖出值最大,分别被卖出4.54亿元、4.18亿元;此外,能源行业、材料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亦不受欢迎,譬如中国铝业被净卖出3.32亿元、中国石化净卖出2.72亿元。
两融进场须有序可控
尽管市场行情企稳,融资信心恢复。但监管层动作频频,加紧券商两融业务。
11月13日沪、深两地交易所宣布,经证监会批准,对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50%提高至100%,自11月23日起实施。
这意味着,券商两融杠杆被强制要求1∶1.
“这次文件来得很突然,” 华南一家大型券商两融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交易所若要酝酿修订,会把券商召集在一起征求意见,再向证监会报方案,这次没有这个过程。”
在他看来,此次调整保证金比例之举,影响了两融业务的扩张,但也体现监管层降杠杆的决心。
截至目前,多家券商营业部人士表示,均已经按照交易所规定操作了。“融资保证金比例都是按照交易所规定,但真实比例肯定要更低。”上述华南两融人士表示。
而11月29日,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公告解释了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原因,在融资融券业务中涉嫌违反《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四条“未按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的规定。
上海一名两融人士向记者解释可能存在的情况。其称不排除有极个别漏签署、签署不规范情形;或是在签署过程中不规范,包括未做好客户适当性管理、未进行充分风险揭示、未讲解业务流程、未采用要求方式签署合同、先交易后补充合同等情况。
上述华南大型券商两融人士表示,“按照我们日常工作状态来看,不会存在把户开了但没有跟客户签协议的情况。”他向记者解释,“营业部都会留存合同底单。若没有发现这个合同,要么保管不利,要么没签,但后者可能性比较小。”
对于两融业务受到监管层严格管理,是否体现金融创新受到限制,多名券商人士表示否定,认为此举意在慢牛。
“杠杆业务受大环境的影响,监管层希望杠杆性融资受到控制,要以合法的形式呈现,提高违规成本。”上述华南两融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