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個人和傢庭保險意識與需求不斷增強,但不知道買什麼、在哪買、買哪傢公司的保險;另一方面,眾多保險銷售人員因缺少客戶而離開行業,出現典型的‘有需求、沒市場’現象。”和平洋人壽原董事長徐敬惠如是說。
正是由於堕入供需錯配“怪圈”,本年保險業業績持續精神萎顿。本年前三季度,A股五大險企合計凈利同比下滑7%;第三季度合計凈利同比下滑36%,其间2傢上市險企單季度凈利同比下滑超50%。值得註意的是,從已发表的險企經營業績來看,现在保險板塊基本面還未出現觸底反彈跡象。
保險板塊遲遲不見起色的業績表現讓機構投資者失掉耐性。據東方財富Chioce數據顯示,到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保險股合計11.2億股,較本年年初的21.7億股驟降48%,近乎腰斬,這也是公募基金對保險板塊連續第三個季度減持。隨著持續減持,到三季度末,保險板塊僅占公募基金總持倉市值的0.4%,呈“超低配”狀態。
保險業供需矛盾加劇
在上市險企三季度業績發佈之前,公募基金已開始大幅減持。
到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11.2億股保險股,環比減少4.7億股,環比下降35%;較本年年初減少10.5億股,減幅為48%。隨著公募基金減持及股價跌落,到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對保險板塊的持倉市值為466億元,環比縮水307億元,縮水起伏達40%。
具體來看,公募基金對保險股的持倉市值占比從高到低顺次為中國安全(0.31%)、中國太保(0.07%)、中國人壽(0.02%)、新華保險(0.01%)、中國人保(0.002%),整體來看,公募基金對保險板塊持倉首要会集在中國安全,其他個股持倉份额均比較低。
業績不見轉機,疊加基金“出走”,本年前三季度保險板塊跌幅高達32%。其间,中國安全跌幅達43%,其他4隻保險股跌幅均超過20%。到11月4日收盤,保險板塊(申萬二級)年內的跌幅達40%,跌幅位列A股一切行業中榜首。
保險股持續下挫的一大原因是,现在人身險業處於供需錯配“怪圈”,即消費者買不到合適的保險,保險公司保險產品又賣不出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頭部險企浓艳層人士認為,這是由保險業內外部要素模模糊糊影響的結果。
從行業外部要素看,自上一年以來,疫情反復及宏觀經濟下行帶來的不確定性致使民眾避險情緒高漲,消費意願走弱,保險需求放緩。中國人壽總裁蘇恒軒等險企浓艳層人士表明,疫情後大傢買保險愈加謹慎。
新業態沖擊著保險業人力資源。保險營銷員途径是人身險保費的重要來源,但近兩年,隨著新業態出現,壽險業營銷人力資源被分流,削弱瞭行業保費增長才能。西部證券研讨員羅鉆輝表明,新興職業的發展在必定程度上侵蝕瞭保險業潛在人才庫。
從行業內部要素來看,新經濟環境下,保險公司未能適時推出“適銷對路”保險產品,也未提前變革保費途径,變局來臨之後,原有的“打法”加快瞭行業步入低谷。此外,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主導的普惠型產品快速滲透,擠占部分客群保证需求。
“當下最受市場追捧的壽險保证類產品當屬健康險,其间重疾保证產品的市場需求在前幾年被会集深度開發,大公司個險新保價值大部分來自於此,隨著百萬醫療險熱賣,重疾險遭到必定影響。這裡有兩點需求關註,一是老百姓最需求醫療健康保证,尤其是價格低价、購買便利的健康險產品;二是對具體保证范圍、與本身適配程度並不清楚。”徐敬惠表明。
此外,監管趨嚴、天然災害頻發、利率市場走低、權益市場波動加劇等要素也對保險業构成沖擊,進一步壓制保險業業績表現。
行業增長拐點在哪裡?
諸多負面要素沖擊下,保險板塊本年迎來重挫,當下投資者最關心的是保險股能否“上車”?股價持續下行之後,保險業的增長拐點在哪裡?哪些業務數據能够作為股價反彈的先行指標?
隨著保險板塊持續下挫,屢有券商研報對保險板塊給出“超配”“超買”建議,中心邏輯是保險板塊估值處於歷史底部,跌落空間不大。例如,早在上一年年末,就有券商對保險股給出“超配”建議。但本年以來,隨著保險板塊持續跌落,保險股投資人迎來股價回撤,因而,單憑估值或许並不是觀察股價反轉的最佳指標。
實際上,拉長時間來看,保險公司保費端與投資端這兩大要素對保險公司股價的影響最為明顯,也是觀察保險股反彈的重要指標。
不過,现在保費端仍然沒有觸底反彈跡象。例如,9月份,A股五大險企人身險保費與產險保費均同比負增長,且降幅沒有明顯收窄跡象。此外,影響人身險高價值業務的保險署理人群體本年三季度仍然持續丢失,保費端迎來業績反彈拐點需要時日。
“变革非一己之力,轉型非一日之功。有些上市公司頂著定时发表業績的壓力和波動的股價表現,全力推進变革創新和轉型升級,在途径变革、生態建設和科技賦能上均有大動作。在服務帶動銷售新思路下,是否能够构成新的平衡和循環還有待觀察。”徐敬惠表明。
從投資端來看,现在影響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的利率仍呈現下行趨勢,在當下保險公司遍及壓縮權益投資倉位的時間點,投資收益出現大幅提高的概率不高。(蘇向杲)
來源: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