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涨停板 正文

圐圙是什么意思(圐圙囶圀是什么意思)

wx头像 wx 2021-11-13 22:39:24 6
...

"圐圙"這個詞語,乍一看上去一臉懵逼,絞盡腦汁也不知道怎麼讀,再仔細一看,覺得挺有意思的:"四方八面"被兩個方框框圍瞭起來,可不便是個圈圈嗎?

月線選股公式,月線選股公式

的確如此,圐圙這個詞的意思,真的便是個"圈圈"。

上海國資变革概念股,上海國資变革概念股

圐圙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是怎麼解釋的

圐圙,讀如:kū lüè,現行多種字、詞典中均認為"圐圙"(有的寫作"庫倫")是漢語借自蒙語的音譯詞。

場外配資什麼意思,場外配資什麼意思

圐圙

《新華字典》:"圐圙,蒙語音譯詞,也譯做庫倫。圍起來的草場。"

《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圐圙,名詞,蒙語指圍起來的草場,現多用於村鎮名稱:馬傢~(在內蒙古) 。也譯作庫倫。"

《辭海》收錄為:"圐圙,北方方言。圍有墻而無房子的空場,多用於地名,山西山陰縣有薛傢~。"又收錄"庫倫"一詞,解釋為"舊地名,蒙古語稱城圈為'庫倫',即以為名。"

《大辭典》對"庫倫"又作瞭進一步解釋:"庫倫,蒙古語為城圈,其地有木柵如城,稱為喇嘛圈,西人稱為'烏爾戈'。"

新華字典

《忻州方言詞典》 釋為:"圐圙兒,蒙古語指圍起來的草場,這裡指沒有房子的宅院。"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的《漢語方言大詞典》(第四卷)有"圐圙"和"圐圇"兩個詞條:前者釋為"①<名>四周有墻而無房子的空場,多用於地名,借自蒙語。(一)冀魯官話。河北井陘。(二)晉語。內蒙。山西。山陰: 薛傢~。"後者釋為:"<名>護宅地。晉語。山西臨縣。1917 年《臨縣志》:'護宅地曰~' ②<名>圍起來的草場,多用於村鎮名,借自蒙語。晉語。內蒙:馬傢~"。

"庫倫"在蒙古語中究竟指什麼

有學者認為,漢語"圐圙",是蒙古語"庫倫"[künyen]的借詞,是蒙古語"古列延"的漢音轉讀。

對於"古列延",學者們的了解有所不同。有的認為,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軍事組織之一,即軍營;有的認為是"阿寅勒"的營地,即古代蒙古族的遊牧經濟底子方式。

成吉思汗蒙古騎兵雕塑

蒙古語中的"阿寅勒"(ayil),是若幹個帳幕和幌車組成的牧營或牧戶,許多個"阿寅勒"集合而成為"古列延"。

關於古列延最早的解釋性文獻,是14世紀波斯人拉施特主編的《史集》,該書記載:"那時,名為札刺亦兒的蒙古人,有若幹部落住在怯綠連河境內,它們共有七十古列延。古列延(kuriyan)[一詞]的含義如下:許多帳幕在原野上圍成一個圈子駐紮下來,它們就被稱為一個古列延。當時將這種環列的一千帳幕,稱作一古列延。"

成書於窩闊臺合汗執政時期,即1241年前後的《蒙古秘史》中,也在"古列延"旁註釋:"圈子" "營"。

再後來,隨著部落的解體、汗國的树立、行政和軍事體制的改變和正規化,以及畜牧業的發展,古列延方式逐漸阑珊。

拉施特《史集》插圖

另據眾多文獻資料剖析,古代蒙古族為瞭有效地進行圍獵,興修獵場或圍場,用木頭或土石專門建筑籬笆或圍墻,並把它稱為"寨"或"庫倫"。在此,"庫倫"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圍起來打"的一種狩獵方式,二是指為圍獵而興建的場所,即獵場或圍場。

除此之外,蒙古語裡"庫倫"還有寺廟的義項,如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原來叫庫倫或大庫倫)、內蒙古庫倫旗所在地(原來叫喇嘛庫倫廟)。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內蒙古民族大學巴·蘇和、特日樂兩位教授在《錫勒圖庫倫喇嘛旗之"庫倫"考》一文中認為:"在蒙古語中,比較完好地保存瞭原義並具有民族特征的'庫倫',屬衛拉特方言。 在衛拉特方言裡,庫倫[hurie]指寺廟,如 monggol hurie(蒙古庫倫),指現在的新疆昭蘇縣地名,當時那裡有一座蒙古式的大寺廟,於是人們便這樣命名。其漢名昭蘇,也是來源於蒙古語juu_yin sume(昭廟)的音譯。原來把氈包式寺廟稱做庫倫,於是其名稱至今還保存在衛拉特方言中。"

蒙古释教寺院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触类旁通學院教授達力紮佈在《明代漠南蒙古歷史研究》一文中認為:"庫倫,《蒙古秘史》和明代各種蒙漢譯語,都譯作'古列延'。在明末清初專指內外蒙古地區由某一活佛及其所屬徒眾(沙畢納爾)構成的政教合一的社會組織,也是遊牧環境下的的寺院組織,衛拉特人則稱作'集寨',入清後置札薩克,建喇嘛旗。外蒙古的庫倫、內蒙古的庫倫旗便是這種社會組織,後來被沿用作地名和旗名,並無它義。"

因而,《簡明蒙古語詞典》對"庫倫"一詞的解釋是:"庫倫,駐地、居处之意,如 neislel hurie(首都);hote hurie(城鎮);hiyd hurie(寺院,寺廟);hurie hudee(牧戶)。"

漢語中的"圐圙"指的是什麼

"圐圙"一詞,多盛行於晉方言中,它的底子意思便是"環狀物" "圓圈圈"。

這個圈圈,可大可小。大起來很大,能够把四方八面圍住,比方城圐圙,四四方方一座城,用高高的城墻圍起來,便是個圐圙;圐圙村,雖然沒有圍墻,但在乡民心中它是被圍起來的;一塊空位,圍起來也好,不圍起來也罷,都叫圐圙,比方大媽們紮堆兒跳廣場舞的那一片場地,就叫"圐圙"。

山西风俗食物:面圐圙

圐圙,小起來又很小。比方農村用藤條秸稈編制的存糧食容器,叫"圀圙囤子";娃娃尿床瞭,說褥子上尿瞭一"圐圙";兒童身上戴的銀項圈、銀手鐲,叫"銀圐圙";山西有一種陈旧风俗面食,圓環狀,相當於"長命鎖",叫"面圐圙";還有一種食物叫"油炸圐圙",便是油糕,中間捅瞭個指頭來大的窟窿。

囤糧食用的“圐圙囤子”

不光如此,隻要是蜷曲成圓形狀的物體,都能够稱之為"圐圙"。比方,弯曲的頭發,叫圐圙毛;一種形狀蜷曲的野菜地皮菜,叫地圐圙;蜷著身子睡覺,就叫"圐圙地睡";駝背,叫鍋圐圙,意思是背上扣瞭一口鍋。

戴銀項圈的浙江杭州漁民的小孩

圐圙,除瞭當"圓圈" "范圍"講以外,還能够作動詞用,如"咱們用石頭把這塊地圐圙起來",便是圍起來、圈起來的意思。

在晉語中,圐圙一詞,底子找不見"寺廟、居处、駐地"的影子,便是單純地表明"圍起來、圈起來"的那個"圓圈圈"。

蒙語"庫倫"和漢語"圐圙"之間有什麼纠葛

有些學者也認為,"圐圙"一詞是漢語借自蒙語。他們說:"漢語向蒙語借詞,不光歷史悠长,并且數量许多。"

又說:"有的蒙語借詞還保存在某些方言中,如'庫倫'又作'圐圙'(圓形的圈子),今日還保存在內蒙古西部漢語方言中,並構成'草圐圙' '羊圐圙' '風圐圙'等等。"

草原上的蒙古包

可是,據上文幾位蒙古族學者的考證、以及蒙古語詞典得知,"庫倫"一詞开始的本義,並沒有"圈"的具體涵義。

并且也有许多學者反對這一觀點。如,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章也教授就認為:"在許多純漢人寓居、和蒙族來往不多的地區,有人聽得懂'庫倫',卻不知草庫倫為何物,把'庫倫'視為自己語言中固有的成分,而不是借自蒙語。"

又說:"山西晉中方言裡也有這個詞,如同和蒙語也沒有關系。"

不過呢,在現代蒙古語口語中,"庫倫"一詞所涵蓋的意義十分廣泛,不僅能够指寺廟、城鎮、駐所、村名,還能够指羊圈、院子、門框、圈狀的面食、圍起來的空場、四面圍起放牧用的草場,還能够抽象地指范圍、領域、擁護等,很明顯,這些指向都和"圈狀的" "圍起來"這一表意有著明顯的聯系。

清末晉商

由此可見,現代蒙語的"庫倫",和漢語的"圐圙"都有一個模模糊糊的來源,即"圈"字的本義。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因為什麼原因,本指寺廟、居处、駐地的"庫倫",中选演變成"圍起" "圈起"的"圐圙"呢?

這就不能不提及中國八大方言之一的晉語,對內蒙古一地語言触类旁通的巨大影響力。

古代晉商駝隊

由於特别的地舆區位等要素,山西北部和內蒙一帶,自古便是多民族触类旁通的沟通交融之地,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遊牧触类旁通、農耕触类旁通便在這裡彼此影響、彼此促進。

據相關資料統計,今日的內蒙古人,有52%以上來自山西。

明清時期,山西與內蒙古之間的人口流動大大加強,大批山西人離開傢鄉走西口,長途行进來到內蒙古,在這裡安傢、耕種、勞作、經商,也把山西的語言触类旁通帶到瞭廣袤無垠的大草原。

行進中的運送茶葉的駱駝商隊

當時的晉商駝隊到達草原進行买卖時,為瞭囤貨就建瞭圍場,山西人習慣稱之為"圐圙",蒙人轉音為"庫倫"。

"圐圙",便是"圈"字在晉方言中的分音詞方式。

什麼是晉方言中的分音詞

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喬全生、餘躍龍兩位教授都認為,"圐圙"一詞並非漢語借自蒙語,而是蒙語借自漢語,具體來說,是借自晉方言"圈"的分音詞。

分音詞,是在晉方言中普遍存在、且运用頻率十分高的一種語言現象。簡單來說,是指把一個字音分红兩個音節來讀,從而產生新的詞語。也便是用榜首個字的聲母,加第二個字的韻母反切,來拼讀出想要表達出的字。

地皮菜,山西人叫地圐圙

如"搏攔",是"拌"的分音詞,意思是攪拌。例如:"不要瞎搏攔,菜都讓你給搏攔爛瞭。"山西有一種食物叫"不爛子",姓名便是源於此。

得楞,是"瞪"的分音詞。意思是拿眼瞪人,或许是撐起來。例如:"你得楞甚瞭!" "你給咱得楞住,我去找個支架來。"

山西山陰薛圐圙村

圪梁,是"崗"的分音詞,指山崗、土丘、地邊土塄。例如:山圪梁梁,土圪梁。

圪塄,是"埂"的分音詞,指田埂、土埂,或地邊不平的当地。

博浪,是"棒"的分音詞,指木棍,或许形狀像棍子的東西。

圐圙,作為"圈"的分音詞方式,直到今日,還在山西各地普遍存在著。

內蒙樊傢圐圙

山西许多当地以"圐圙"為地名,朔州有王圐圙、白圐圙,應縣有大圐圙、辛圐圙,大同有石圐圙,山陰有薛圐圙,繁峙有新圐圙,左雲有左衛圐圙、圐圙子,為飼養軍馬之所。此稱在晉中一帶也有,如興縣有馬圐圙,祁縣有南圐圙,平遙有石圐圙等。祁縣賈令鎮的谷戀村,一百多年前也名為"圐圙",後來,村子周圍的堡墻被拆掉後,改名為谷戀。

山西臨縣圐圙村

山西每一個当地的方言,也都保存著"圐圙"的說法,隻是各地讀音稍有不同,寫法各異,可是意義都與"圈"有關。比方太原叫"窟聯",文水叫"窟籃",平定叫"窟略",長治叫"圪聯",武鄉叫"圪壘",河津叫"箍圞",忻州?叫"圐圙兒"。

為什麼說"圐圙"一詞是蒙語借自漢語

"庫倫"一詞在蒙古語中的开始發音"古列延",最早見於史籍,當是14世紀波斯人拉施特主編的《史集》;而"庫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籍中,當是清朝時期,如《高宗實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三月初七條記載:"桑齋多爾濟已經在大庫倫處理事務。"

山西朔州王圐圙村

又如,嘉慶《大清會典案例》卷五四三《兵部·官制》記載:"雍正九年(1731年),庫倫互市處駐司員經理,後改駐辦事大臣一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奉旨,增派大臣二人,同辦庫倫事務。"

漢語"圐圙",作為"圈"的分音詞方式,早在宋代就有記載。

南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六關於切腳語:"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間見之於書史中。如以蓬為勃籠,盤為勃闌,鐸為突落,叵為不行,團為突攣,鉦為丁寧,頂為滴寧,角為圪落,薄為勃盧,精為即零,螳為突郎,諸為之乎,旁為步廊,茨為蒺藜,圈為屈攣,錮為骨露,窼為窟駝是也。"

一傢人圍坐在一同,制造油糕圐圙

通用的"分音詞"稱謂,在古代文獻中也稱作"切腳詞"。

宋《容齋三筆》羅列的一大堆"切腳詞"中,就有"團為突攣" "圈為屈攣"的記載。據《廣韻》:"突,陀骨切","屈,區勿切","攣,呂員切",當為"圈"的分音詞方式。

晉語中的分音詞、切腳詞現象,與先秦反語一脈相承。

所謂的先秦反語 ,其底子構造規則是,把一個字的聲母和韻母分開,然後在本字音的聲母後面加上一個別的韻母,在本字音的韻母前面加上一個別的聲母,從而產生一個新的雙音節組合。

山西人喜歡吃的油糕圐圙

比方《爾雅·釋器》"筆"又叫"不律"。"不"字與"筆"字聲母相同,"律"字與"筆"字韻母相同。"不律"與"筆"就構成反語與本字的關系。

據清人顧炎武《音學五書·音論卷下·反切之始》,以及民國時期古典文獻學傢劉盼遂《文字音韻學論叢》,從魏晉至唐代,"反語"一直是一種活的語言現象,在社會上廣為盛行。

到瞭宋朝,宋人筆記中關於反切語的記載就十分多見瞭。

清代晉商

如王觀國《學林》卷八:"下到閭閻鄙語,亦有以音切為呼者。突鶯為團,屈陸為曲,鶴侖為渾,鶴盧為壺,咳洛為殼……"

又如,俞文豹《吹劍錄全編·唾玉集》:"俗語切腳字:勃龍蓬字,勃蘭盤字,哭落鐸字,窟陀案字,黯賴壞字,骨露錮字,屈攣圈字,鶴盧浦字,哭郎堂字,突攣團字,吃落角字,隻零清字,不行叵字。即釋典所謂'二合字'。"

晉商駝隊

上述文獻中記載的"突攣" "突鶯" "屈攣" "屈陸",與"圈"一詞音韻、意義都亲近相關聯,都是"圈"的分音詞方式。

宋代及其曾经記載的這麼多分音詞,告訴我們的重要信息是,"圐圙"是漢語,并且是古漢語的遺存,不是元代蒙語帶來的。(張文平)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2734.html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