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成绩”靠刷出来,商家大多赔钱
记者了解到,直播带货的收费主要以坑位费(即指定主播带货产品需求付出的费用)和佣钱两部分构成,详细金额和份额,则由带货主播的影响力决议。但环绕“影响力”这一指标的造假,现已构成一条产业链。
首先在观看人数上,可“操作”的空间很大。记者在多个二手交易渠道检索发现,某短视频渠道花80元,能够在直播中刷上百的观看数据;某电商渠道的直播,150元能买到1万的观看数据。此外,在一些QQ群和微信群中,还有专门安排真人粉丝进行直播刷数据的商家,粉丝进入直播间观看几分钟,就能拿到报酬。
业内人士告知记者,虚伪流量只能诈骗观众,造假本钱相对较低。关于商家而言,带货的主播相同有“套路”可用。电商从业人员王方圆告知记者,在直播带货的销量计算上猫腻许多。例如,一张手机贴膜,事前进步标价,标为100元,带货时5元卖出,卖出2万张,再找人刷单8万张,对外声称销量10万张。然后依照100元来算销售额,如此一来成绩轻松过千万元。
对商家而言,直播带货产品退货率高,算入产品本钱、运营本钱、物流本钱,再加上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坑位费,只能亏钱。“主播能够拿着泡沫数据再去‘忽悠’下一个商家,去要求高额的坑位费。”王方圆说。
业内人士表明,造假本钱低、监管有缺位,是产业链构成的主要原因。记者在问询几家从事刷浏览量的组织时,对方表明不论是刷浏览量仍是刷单,根本不会被查办。一方面是商家、刷流量组织、电商渠道,分属不同地域,当地市场监管等部分跨地域办理和法律存在难度;另一方面,高流量、高销量能给电商渠道带来热度和人气,部分渠道“乐见其成”,作为直接监管者,疏于对这类行为的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