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是“一五”时期国家在西南建造的榜首个工业区。川化,是承继了我国闻名实业家、重化工奠基人范旭东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在乐山五通桥兴办的永利川厂血脉,创建于1956年的国有特大型化工企业。她曾经是全国五百強企业,西南地区现代化工行业开山祖师和老大哥,成都公民的自豪。可是近年来,和同行业一些大型国企相同,川化堕入必定的窘境,也迎来了老工业区转型晋级的前史机会。2015年1月26日,跟着一硝车间泊车,川化青白江厂区全面关停。
可是,川化在我国化工行业的光辉前史,尤其是她发明的四川甚至整个我国的多个榜首,仍然留在咱们的回忆里……
我国首套引入的大型三聚氰胺成套设备,于 1984 年在川化建成投产。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川化的主导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原材料大幅度提价,以化肥出产为主的出产企业经济效益遭到很大影响。也许是前史的机会,通过积极争取和尽力,1981年国家计委原拟建在成都天然气化工厂的我国榜首套引入大型三聚氰胺设备,终究由成都巿政府决议改建在川化。从此今后的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几千名川化员工竭尽全力投入到这套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引入设备建造中。1984年12月9日清晨3时29分,榜首包“天府”牌三聚氰胺总算从包装线上落下。可是回忆整个投建试车,由于外商在工艺和规划上存在严峻缺点,进程却充满了惊险……
这套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设备的技能和设备,是采纳补偿贸易方法,从比利时柯比腊斯脱公司和克洛克纳公司引入的,规划能力为年产1.2万吨三聚氰胺。这个项目寄托着川化人的希望。刘资甫,时任川化总厂厂长;雷子良,时任川化党委副书记,义无反顾的担任了项目指挥部的指挥长和常务指挥长,整个川化人从上到下都投入到为设备提早建成投产这一方针上来。
首先是基建。其时建造处(即后来的建安公司)接到基建使命后,其党政领导当即举行战前动员会,召唤员工以最大热心投入到这项作业中。通过层层发起,几百名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变压力为动力,决计在25个月的时刻里拿下这项工程。工程于1981年12月2日破土动工,这今后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战胜工期短、施工难度大、设备交货时刻良莠不齐等困难,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实施“责任区”包干、奖金与质量进展挂钩等方法,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发明了用6个月时刻设备管道22000米、设备外表3000多台(套)的同类设备建造高速度,终究于1983年5月31日如期完成建造使命,使这项工程共为国家节约出资1000万元,企业少付利息600万元,并提早还清了悉数借款,表现了我国工人阶级吃苦耐劳为国争光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力。
青白江是“一五”时期国家在西南建造的榜首个工业区。图为1957年3月,朱德观察正在建造中的四川肥料厂(川化原名)工地。
接着进入下一步的试车作业。起先挺顺畅,从1983年7月18日至9月6日缺乏60天的时刻里,操作人员按计划顺畅完成了设备单体、联动试车,为下一步更为重要的化工投料作好了充沛的预备;1984年3月25日,三胺现场上,机器轰鸣,马达飞转。各种设备悉数作业起来,总控制室内红灯绿灯闪耀,中方操作人员在外国专家的辅导下按预订程序进行榜首次化工投料,现场每个人的心境是那样严峻、振奋和激动,好像已看到了那皎白的三聚氰胺正从包装线上落下。
可是只是半个小时,实际就给人突然一击:反响后的化工物料仅到气提塔体系后就再也无法进入下阶段的流程,气提塔翻开后一堆堆白色浆糊状物质呈现人们面前……这套设备虽然技能先进、料耗低、产值高,但却由于外商在工艺和规划上存在严峻缺点,致使先后十七次投料试车都未能成功。在近8个月的时刻内川化员工进行了17次冲击,均以失败而告终,很多的化工原料白白地排入地沟,此刻外商已万般无奈,一直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分秒必争的设备设备现场。
投料试车堕入窘境……
一时刻,巨大的压力向川化袭来,要知道每一次化工投料耗用的尿素及水电气等费用就达好几十万元,8个月中耗费了400万元的“膏火”。此刻领导心焦,员工着急。在这严峻形势下,川化领导与其他同志研究决议:依托川化人自己的力气,对气提塔进行技能改造,用最短的时刻内打通整个流程,拿出合格产品。
创业期艰苦奋斗的局面。
气提塔改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作业,它是现场查询、工艺核算、工程规划、设备制作和设备的整体并涉及到流体力学、金属加工与制作学等多门学科。
1984年8月27日,是个星期六,这也许是专题担任人、教授级高工赖致知和他的伙伴们永久不会忘掉的日子,这天下午接到依托川化人自己来解决问题的使命后,我们既振奋有感责任重大,由于这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应战。之后,赖致知、周存惠、郑勤学、任岷及郭永川、杨秀珍等便投入作业,他们顶住阵阵热浪一头扎进炽热的实验室,不管蚊虫吸食进行核算、测验、比照,一个个数据,一个个环节都是那样严细仔细,一丝不苟找到“塔内部件结构”这个至为要害的过错;并在12月17日这天以第4号厂长令立下别的“军令状”。
规划院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图纸,设备厂更是换人不换机,焚膏继晷赶制设备,不到一个月时间由川化人自己规划、自己制作的气提塔运抵现场,为了保密,工人们比及外国同行下班今后才进行严峻的设备吊装。第二天他们上班时,设备已设备就位。虽然如此,对气提塔改造成功持怀疑态度的外方作业人员以“中方私行改造气提塔”为由,回绝担任三胺体系部分的开车辅导。
出产中的川化厂夜景。
可是紧接着的化工投料给了他们无可辩驳和最嘹亮的答复——12月9日至25日,川化人靠自己的力气,完成了气提塔的成功改造,并打通了悉数工艺流程,出产出了合格的三聚氰胺产品,显现了我国人的志气和聪明才智。
这是川化人斗胆地运用自己的科技力气进行攻关。通过重复实验和理论核算,学习老体系铜液塔改造的经历,成功地提出了技能改造计划,纠正了原主设备汽提塔的规划等重大过错,总算在第十八次投料试车中获得成功,于1984年12月9日清晨3时29分,让榜首包“天府”牌三聚氰胺从包装线上顺畅落下……
川化厂内原有专用运输线,运用的是闻名的北京型内燃机,是我国最光辉的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俗称“小北京”,全国仅有374台,现在仅存在相片和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