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股票代码 正文

香港富豪缩水记 衍生品成富豪屠刀

wx头像 wx 2021-11-24 09:57:30 6
...

交叉买卖法ST仰帆:转让福泽园(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ST仰帆 : 关于转让福泽园(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暨关联交易

   以李兆基为例,他过往两年买入逾30只新股,但是过去两年上市的新股几乎全部被腰斩,部分甚至跌幅高达90%,市场估计他在此期间如果没有抛出股票而持有至今,账面获利已由去年底约570多亿港元,跌至目前的不足70亿港元。经统计,仅去年一年,他认购的超过10只新股便已经全部跌穿招股价,仅此一项损失将超过20亿港元。这其中,也包括被"四叔"形容为"蚀得好惨"的碧桂园。

  除了李兆基,嘉里主席郭鹤年也被踢爆因为新股而蚀惨。他在去年中开始认购的12只新股,大部分有蚀无赚。除了中交建及工商银行赚约6.6亿港元之外,其余新股已经亏损过亿。最让他心痛的或许就是让他斥10多亿港元抽中的SOHO中国、碧桂园、奥园及复星等地产类股,至今12只新股共蒸发约10.3亿港元,可想而知,郭鹤年的新股投资结局相当惨烈。

  如果说李兆基和郭鹤年仅是地产富豪出身,栽在股海似情有可原,那么曾经以"股坛狙击手"震惊香江的华人置业主席刘銮雄(大刘)也出现巨额投资损失则是令市场大惊失色。

  大刘在去年8月份大手笔扫入平安保险,最高峰时在去年9月28日,以每股107.68港元增持股权,使持股一度高达7.03%,市值高达200亿港元。大刘原本打算长线持有,但不到一个月,随着平保的股价暴跌,他已经按捺不住,开始频频清货,在不足两个月时间内,他的持股量已经减至4.89%,而当时的股价已经跌至84港元。仅此一项,大刘两个月损失超过亿港元。到今年7月,华人置业披露待售证券出现巨额账面亏损25亿港元;去年底逾81亿港元的上市证券账面值,经出售部分证券及调整账面亏损后,减值一半至只有41亿港元。

  2 衍生品成富豪"屠刀"

  对于那些购买了衍生品的富豪而言,股市的下挫只是痛苦的开始。在股市暴跌之外,由金融衍生品所引发的财富缩水更令富豪们心惊胆战,这种衍生品便包括了Accumulator和雷曼迷你债券等众多所谓"专业人士"投资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香港所界定的"专业人士"通常只是指投资金额超过100万美元(约800万港元)的大户,而往往并非"金融专业"人士。

  香港私募对冲基金投资顾问萨穆杰介绍,恒生指数去年升过25000点之后,市场几乎一面倒地看好后市,在这种情况下,Accumulator成为许多私人银行和投行的财富管理部门极力向富豪和机构投资者推荐的产品--因为这种产品可以令富豪们按现价打折购买股票,虽然它同时也要求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双倍买入,但是在当时的气氛之下,后一种可能性几乎没有被人考虑到。

  "我们也接过类似的宣传,甚至还有后来令香港投资者有苦难言的雷曼结构性债券,统统都被我拒之门外。"萨穆杰说,"对于雷曼结构性产品,光说明书就有数百页之多,这么复杂的产品,我这个从业几十年的人都根本看不懂,怎么可能让我旗下的经理去碰?至于Accumulator,如果你有股票存货,可以作为一种风险对冲;但如果没有存货,稍有点数学头脑的人都算得出来平均回报率基本是负数。说白了,完全是用有限的获利机会去赌无底限的失败,我至今没想通为什么会有人对这种玩法上瘾。"

  事后证明,很多富豪可能并不很了解这种赌法的危险性。"赌王"何鸿燊的四太很坦白地说,圈内很多人都在玩这种产品,不过和许多叫惨的富豪不同,她对于损失比较低调,认为在熊市之下,无论什么产品都难保不损失。

  但其他富豪并不这么想,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金融衍生品的推销者们要负责任。吕志华报料说,不少前来投诉的富豪事先根本都没有见到过合同文本,完全是对方打电话过来说,已经帮你买入股票了,或是告诉你已经帮你卖出了,正式合同往往要在2周之后才从海外寄到香港。吕志华披露说,到保障投资者协会投诉的富豪最高曾买下约4亿港元的合同,眼下至少一半已经不见踪影。

  而私人银行家们呢,眼下他们可能正在偷着乐,大肆收割富豪们的资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随着股市暴跌的频频出现,香港富豪与投行财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异常微妙。

  在10月28日的股市暴跌中,为了催款,一些投行甚至直接联络这些富豪(其中不乏香港超级富豪),要求他们务必在当天短时间内补仓,否则将作斩仓处理。此举对于过往被哄得团团转的富豪来说,实在是大失脸面。

  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情况下针对这种超级富豪,私人银行的管理部门并不会急促催款,不敢贸然向这些富豪客户提出斩仓威胁。而发生上述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即富豪们的账户亏损金额已经过大,银行为了防止自己受牵连不得不发出威胁--这也可以折射出投行与富豪们的关系已经相当紧张。

  有香港"美容皇后"之称的现代美容(00919.HK)主席曾裕首先在公众媒体上向投行"开炮",打响了富豪"维权"的第一枪。她在9月向本报记者发来了一份起诉书,怒斥其财富管理顾问、国际投行高盛违规对她的账户进行了操作,导致其亏损6000万港元,记者翻查其交易记录,其中亏损最大的部分正是由Accumulator引起。

  Accumulator产品的最新牺牲品则是香港的老牌蓝筹股中信泰富。该集团于10月20日公告了盈利预警,宣布该集团财务董事由于没有遵守对冲风险政策,在未获主席批准的情况下,越权在市场上与数家外资银行签订巨额的外汇Accumulator合同,导致集团产生重大损失,已经确认8亿港元损失。荣智健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以当时的汇率市价来估计,这次合约带来的损失可能会高达147亿港元。

  这是近年来罕见的香港蓝筹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丑闻案。从这个意义上说,Accumulator不仅"屠杀"了富豪,也令香港的公司管治问题进一步浮出台面。

  3 财富管理还是市场监管?

  和雷曼迷你债券一样,Accumulator引发的富豪维权之争并没有完结。表面上看,它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或是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销售部门的争端,但是在这背后,矛盾焦点已经指向香港的金融监管体系。

  雷曼迷债和Accumulator均不属于上市交易产品,而且主要是提供给所谓的专业人士,因此属于私人商业合同,严格意义上说,它并不受证监会及金融管理局相关单位的监管。然而这部分金融产品的金额巨大,业界估计,如果算上杠杆效应,仅Accumulator的规模就达到至少一万亿港元之多,完全足以对主板市场产生影响。

  事实上,早在10月股市暴跌之时,就有一些香港富豪开始抛出阴谋论,认为股市暴跌背后固然有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更可能是一些人为的黑手在操纵。一个被投资者们经常引用的例子是,在10月大市暴跌之前,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将汇丰的目标价打低至75港元,结果10月27日当天四点收市时,汇丰股价为78港元,却在竞价时段狂被打压至75港元之下,当天汇丰的沽空股数多达300多万股,较前一个交易日多出70%。

  随后不久,刘銮雄在接受《东周刊》专访时不点名地指出,10月27日当天恒指一天失去1600点,实属非常不正常,可能是一些国际金融大鳄正在虎视眈眈,并呼吁香港特区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

  吕志华回忆当天的交易时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认为从去年10月到今年10月刚好是Accumulator的一个完整合约周期,不排除个别投行通过做空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那些买入与汇丰挂钩的Accumulator的富豪,当天就可能被迫出局。

  不过基金经理萨穆杰认为这些"阴谋论"多多少少反映了富豪惨败之后的一种无奈心态。"它们是超级富豪,却不是超级投资者,这点大家要有数。"他说,"至少,从我们专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外资在这期间并没有什么类似1997年的异常举动。"

  到11月,Accumulator已经接近结账期,市场开始有传闻传出,有富豪因为Accumulator而入院,甚至与投行对簿公堂。嘉里主席郭鹤年一度被怀疑是主角之一,不过他随即出席一场富豪饭局,当时身旁的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还替他圆场,说郭老身体很好,根本没有进过医院!不过颇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在湾仔的这场富豪饭局中,传媒们难得地"逮"到了他们共进午餐的一幕,尽管这些富豪未对外披露聚会目的,也否认自己是Accumulator的受害者,但是香港媒体仍然揣测,富豪们可能正打算联合起来,寻找特殊途径来解决Accumulator问题。

  经过2008年,香港的富豪们显然会进一步审视与投行的关系。据悉,李兆基的办公桌上曾贴有全香港最著名的十多位投资银行家的电话号码,这班幕后军师,包括了从高盛到摩根大通等多家投行的投资干将,他对每个银行家的投资推荐都会留有记录,还会写上谁是"价好"的一家。

  不知道今年过去之后,还会有多少名字留在"四叔"的桌面上;又会有多少未被"屠杀"的富豪会继续选购私人银行推荐的金融衍生品。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11781.html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