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证券 正文

息夫医疗器械股票(医疗龙头股票有哪些)

wx头像 wx 2022-03-20 12:30:46 6
...

主記(主记)息夫医疗器械股票,◆1.主管記錄。○《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待客坐語息夫医疗器械股票,而屏風後常有侍史息夫医疗器械股票,主記君所與客語。”◆2.猶記室。掌管文書的官吏。○[唐][李德裕]《掌書記廳壁記》:“以右拾遺[杜君]為主記。”○[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後漢朔方太守碑陰》:“衙主記掾[楊綬]。”◆3.指擔任財物出納工作的人員。○[元][鄭太和]《鄭氏規範》:“設主記一人,以會貨泉穀粟出納之數。凡穀匣收滿,主記封記,不許擅開。”

中記室(中记室),◆古官名。○[南北朝]時,公府及藩王設有中記室,專管表章書記工作。○《陳書‧高祖紀上》:“遣中記室參軍[江元禮]以事表[江陵]。”○《資治通鑒‧陳臨海王光大元年》:“[頊]將出,中記室[毛喜]馳入見[頊]。”○[胡三省]注:“《五代志》:‘[梁]制,藩王國及庶姓有持節,府有中錄事、中記室。’”

照記(照记),◆昭告。○[漢][桓寬]《鹽鐵論‧相刺》:“天設三光以照記,天子立公卿以明治。”○[王利器]校注:“‘照記’與‘昭誋’、‘照誋’同,也就是‘昭告’的意思。”

游記(游记),◆文學體裁名。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巴金]《光明‧好人》:“我動身回國的時候,[穆東先生]還把他自己珍愛的一本絕版的游記送給我。”○[楊朔]《<海市>小序》:“這本集子所收起來的主要是我近年來寫的一些散文特寫,有游記,有人物特寫,也有文學雜記一類東西。”

遊記(遊記),◆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清][楊名時]《<徐霞客游記>序》:“大抵[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密,非有意於描摹點綴,託興抒懷,與古人遊記爭文章之工也。”○[林紓]《<慎宜軒文集>序》:“得[桐城]之嫡傳者,惟[上元][梅曾亮],顧其山水遊記,則微肖[柳州]。”

應記(应记),◆謂與所記的符合。○《漢書‧薛宣傳》:“[宣]察[湛]有改節敬[宣]之效,乃手自牒書,條其姦臧,封與[湛]……[諶]自知罪臧皆應記,而[宣]辭語溫潤,無傷害意。”○[顏師古]注:“與[宣]書記相當。”

印記(印记),◆1.公章;圖章。○[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今之印記多不如制。”○《宋史‧輿服志六》:“請令有司製州縣官合用印記,舊印非所當用者,毀之。”○[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二章:“當[魏組長]請[黃堡]區委和區公所的代表頒發印記的時候……[梁三]老漢拍手了。”◆2.蓋章的印跡。○[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古今公私印記》:“是以要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三》:“其曾孫[和惇]家藏諸書,皆[魯公]舊物,末有印記甚完。”○《紅樓夢》第五三回:“一面瞧那黃布口袋……那一邊又有禮部祠祭司的印記。”○[柳青]《銅墻鐵壁》第五章:“[金樹旺]拿信離燈光更近點一看,後邊的長形印記是‘綏德分區支前委員會’。”◆3.痕跡;標記。○[楊朔]《前進,鋼鐵的大軍!》:“每件武器也都帶着光榮不朽的歷史印記,標志着幾十年[中國]革命的偉大進程。”○[柯靈]《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作家客觀地描寫人,卻不可避免地在人物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記。”○[霍達]《公子扶蘇》第一章:“輕快的馬蹄,在沙灘上留下一串印記。”

隱記(隐记),◆暗記。人身上的青黑斑點。○[明]徐復祚《一文錢》第六齣:“世尊,我[盧至]有隱記,在左肋下七黑子。”

逸記(逸记),◆散失的記載。○[南朝][梁][江淹]《知己賦》:“儲西國之闕文,採[東京]之逸記。”

遺記(遗记),◆先前遺留下來的書籍或記載。○《孔子家語‧本性》:“[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晉書‧律曆志上》:“及[秦始皇]焚書蕩覆,典策缺亡,諸子璅言時有遺記。”○[唐][張讀]《宣室志》卷七:“如是而辯,果得道者之遺記也。”

一記(一记),◆方言。表數量。猶一下,一次。多用於打、拍、踢等動作。○《蕩寇志》第二回:“孩兒又不當真要結果他,爹爹不許我動手,一記也不曾上身,太便宜了這廝!”[茅盾]《子夜》十一:“[趙伯韜]笑聲住了,就是一臉的嚴肅,霍地站起來,在[劉玉英]肩頭猛拍一記。”○[翁瀾前]《國腳容志行》:“他善於合作,常常以一記妙傳來強化比賽的節奏,大大地開拓了進攻的路子。”

玄記(玄记),◆懸記,預言。玄,通“懸”。○[唐][于邵]《玉版玄記頌》:“神靈宣功,華芝獻壽;薦錫玄記,光資妙用。”

下記(下记),◆古代上級給下級的文書謂下記。○[漢][王充]《論衡‧謝短》:“文吏不曉吏道,所能不過案獄考事,移書下記。”○《後漢書‧鍾離意傳》:“﹝[鍾離意]﹞少為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清][王筠]《菉友肊說》:“奏疏所以取記義者,古人施之上曰奏記,施之下曰下記。”

無記業(无记业),◆佛教語。不記善惡之業謂之“無記業”。○[章炳麟]《人無我論》:“又於善業,不善業,無記業等,或當造作,或當止息,亦由思覺為先,方得作用。”參閱《大乘義章》卷七。

無記(无记),◆佛教語。謂事物之性體中容,不可記為善,亦不可記為惡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於此所說十有對中,除色及聲餘八無記,謂五色根,香味觸境,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唐][王維]《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之二:“滅想成無記,生心坐有求。”

文記(文记),◆猶文奏。○《後漢書‧文苑傳上‧葛龔》:“[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人也。○[和帝]時,以善文記知名。”○[李賢]注:“[龔]善為文奏。”○《宋書‧沈攸之傳》:“初,[吳興][丘幼弼]、[丘隆先]……並以文記之才隨[攸之]。”○[唐][元稹]《投吳端公崔院長》詩:“餐罷還復遊,過從上文記。”

圖記(图记),◆1.方志。○[唐][韓愈]《黃陵廟碑》:“庭有石碑,斷裂分散在地,其文剝缺,考圖記,言[漢][荊州][劉表][景昇]之立。”○[宋][歐陽修]《豐樂亭記》:“[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2.印章的一種。○《清會典‧禮部九‧鑄印局》:“凡印之別有五:一曰寶,二曰印,三曰關防,四曰圖記,五曰條記。”按,[清]代圖記,銅質直紐方形,為領隊大臣、八旗佐領等官所用。私人印于書籍帳冊之章,亦稱圖記。但不拘形式,不限于銅鑄。3.猶圖讖。○[清][顧炎武]《春半》詩:“[漢]道昔中微,[白水]應圖記。”◆4.標志。○[續范亭]《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一封五千言書》:“這個圖記是我們由十九軍被俘的軍官手裏得來的,約有一寸寬、五寸長。”◆补证条目■印章的一种。○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内阁失印》:“嘉靖十一年,大學士李時藏上所賜圖記所謂忠敏安慎者於内閣,亦被竊去。”

條記(条记),◆1.逐條記載。○《通典‧樂二》:“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恐諸曲名後致亡失,今輒條記存之於樂府。”◆2.[明][清]官印的一種,亦稱鈐記,為長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則用方印。○[清]縣丞、主簿、驛丞、州縣儒學及各省駐防旗營佐領、屯莊、守邊門官等均用條記。銅質直紐,文體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禮部鑄印局鑄發。參閱《清會典‧禮部‧鑄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印關防條記》。

私記(私记),◆指私家的記載。◆补义条目■私人的印章。○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玩具·印章》:“古來印章俱用銅,王者璽用玉,次則王侯用金。漢人私印,間亦有玉,今多傳世,價頗不貲。唐人自名與字之外,始有堂室私記,如李泌端居室是也,然皆銅耳。”

說記(说记),◆解釋經的著作。○《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

書記(书记),◆1.指文字、書籍、文章等。○《史記‧大宛列傳》:“[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畫革旁行,以為書記。”○《東觀漢記‧梁鴻傳》:“[鴻]常閉戶吟詠書記,遂潛思著書十餘篇。”○《後漢書‧應劭傳》:“時始遷都于[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顏氏]之先,本乎[鄒][魯],或分入[齊],世以儒雅為業,遍在書記。”◆2.指書牘。○《後漢書‧列女傳‧皇甫規妻》:“妻善屬文,能草書,時為[規]答書記,眾人怪其工。”○[宋][曾鞏]《福州回曾侍中狀》:“雖有心誠向往之勤,而無書記候問之禮。”◆3.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謀出股肱,任切書記。”○[呂向]注:“書記謂文學之士也。”○[唐][朱慶餘]《送韋校書佐靈州幕》詩:“職已為書記,官曾校典墳。”○《醒世恒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但凡幕府軍民事冗,要人商議,況一應章奏及書札,亦須要個代筆,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稱其職,厚其禮幣,奉為上賓,所以謂之幕賓,又謂之書記。”○[清][孫枝蔚]《留別錢退山》詩:“忽到邊城作書記,主人原不重文字。”◆4.專指擔任抄寫工作的人員。○[孫犁]《秀露集‧書的夢》:“後來在[北平]政府當了一名書記。這個書記,是當時公務人員中最低的職位,專事抄寫,是一種雇員。”◆5.某些政黨和團體的各級組織的負責人。◆6.書寫;記載。○[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嚴遵美]……其子仕[蜀],至閤門使,曾為一僧致紫袈裟。僧來感謝之,書記所謝之語于掌中,方屬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三:“[晁無咎]閒居[濟州][金鄉],葺東皋[歸去來園],樓觀堂亭,位置極蕭灑,盡用[陶]語名目之,自畫為大圖,書記其上。”

受記(受记),◆1.亦作“受紀”。指接受祭享。○《漢書‧司馬遷傳》:“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記。”○[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諸神受記。”○[明][唐順之]《觀中州進賀長至表箋恭述時寓信陽》詩:“諸神將受紀,四海共迎祥。”◆2.佛教語。稱佛記弟子來生因果及將來成佛之事為記別,接受記別,叫做受記。○[唐][李邕]《嵩岳寺碑》:“密意所傳稱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記,法中出家。”○《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長老知是[范道]要求受記,故此晝夜啼哭。”○《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佛經上常說:‘受記成佛。’你能受記,就能成佛;你不受記,就不能成佛。”

手記(手记),◆1.親筆寫的書信、日記、筆記等。○《後漢書‧公孫述傳》:“將帥疲倦,吏士思歸,不樂久相屯守,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唐][皇甫枚]《三水小牘‧步飛煙》:“[咸通]末,予復代[垣],而與[遠]少相狎,故[洛中]祕事,亦知之。而[垣]復為手記,故得以傳焉。”○《元史‧儒學傳二‧宇文公諒》:“嘗挾手記一冊,識其編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天地鬼神,實聞斯言。’”[魯迅]《集外集‧<窮人>小引》:“他晚年的手記說:‘富是使個人加強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滿足。’”◆2.指環、戒指的別稱。語本《詩‧邶風‧靜女》“貽我彤管”[毛]傳:“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後妃群妾以禮御於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御,著於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明][劉元卿]《賢奕編‧閑鈔下》:“古者后妃群妾,進御於君所,當御者以銀環進之,娠則以金環退之。進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又云手記。”

收記,◆收好。○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五出:“查裹與琴書,雨具牢收記。”

識記(识记),◆心理學名詞。記憶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反覆感知的過程,藉以形成比較鞏固的暫時聯繫。它是記憶的必要前提。

時政記(时政记),◆[唐]時廷議奏對的記錄,稱“時政記”。始於[唐][長壽]間。由宰相撰著,封送史館。

石頭記(石头记),◆小說《紅樓夢》的別名。○《紅樓夢》第一回:“[空空道人]聽如此說,思忖半晌,將這《石頭記》再檢閱一遍。”○《紅樓夢》第一回:“即此便是《石頭記》的緣起。”

石記(石记),◆刻在石上的傳記。○《文選‧左思<吳都賦>》:“鳥策篆素,玉牒石記。”○[劉良]注:“石記,刻石書傳記也。”○[南朝][梁簡文帝]《七勵》:“昭玉牒於年史,覽石記而照情。”

詩記(诗记),◆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記”的並稱。○[宋][張舜民]《畫墁集‧郴行錄》:“[岳陽樓],經始於[張燕公],終[唐]之世,屢圮,皆完葺。○[慶曆]中,[滕宗諒]謫守,始大加增飾,規制宏敞,甲冠上流,取[宋][梁]以來所題詩記,刻石于夾樓。”

失記(失记),◆1.謂記載遺漏。○[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一‧十典文衡》:“[弇州]盛事又記[梁文康][正德]戊辰、甲戌兩主會試是矣;然[文康][弘治]壬子、辛酉又兩主[順天]鄉試竟亦失記,何也?”◆2.忘記;遺忘。○[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御史方伯相毆》:“[王]奮拳擊之,[顧]不能勝……有邑令[倪]姓者,名失記,司外簾,力為解勸。”○[清][納蘭性德]《念奴嬌‧廢園有感》詞:“梅豆圓時,柳綿飄處,失記當時約。”

省記(省记),◆記憶;回憶。○[唐][韓愈]《與崔群書》:“又不知無乃都不省記,任其死生壽夭邪!”[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四》:“愚昔喜而誦之甚習,亂離憂患,省記不全矣。”○[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士大夫宦成之後,讀破萬卷,往往幼時所習之‘四書’、‘五經’,都不省記。”○[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但文中似亦雕去不少,以至短如胡羊尾巴,未嘗留稿,自亦不復省記是何謬論,倘原稿尚在,希檢還以便補入。”

舍過記功,◆谓赦免其过失而记录其功绩。○《北齐书·王纮传》:“伏願陛下哀忠念舊,愛孤恤寡,矜愚嘉善,舍過記功,敦骨肉之情,廣寬仁之路,思堯、舜之風,慕禹、湯之德,克己復禮,以成美化,天下幸甚。”

上記(上记),◆I古代典籍。○[漢][王符]《潛夫論‧思賢》:“然嘗觀上記,近古以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夫何故哉?”[汪繼培]箋:“《呂氏春秋‧務本篇》云:‘嘗試觀上古記。’[高誘]注:‘上古記,上世古書也。’”◆II進呈奏記。○[宋][蘇軾]《謝監司啟》之一:“退屬紛縈,遂疏上記;遽叨榮問,徒益厚顏。”

山記(山记),◆記述山景的文章。○[元][倪瓚]《雜賦絕句》:“主人欲刻皆山記,須待環[滁][老醉翁]。”

散記(散记),◆零散、片斷的記錄。○[胡采]《<風雪之夜>序》:“這些零碎散記,雖係片言隻語,卻記下了我最初的一些真實的感受。”

日記本(日记本),◆亦稱“日記簿”。◆作日記用的本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分付記室,將[鍾賢弟]所居地名及相會的日期,登寫在日記簿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七回:“我便把這兩句,寫在日記簿上。”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二章:“還說不定馬上從日記本上扯一頁紙,在膝蓋上嗖嗖地寫一封信,把你告到黨委去。”

日記(日记),◆[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後稱每天記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記錄為“日記”。○[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黃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乘》,至[宜州]猶不輟書。”○[清][譚嗣同]《瀏陽興算記‧經常章程五條》:“夜間寫日記,須載明本日陰晴風雨。”○[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四:“請原諒,我要依然抄錄我自己的日記。”

強記(强记),◆I記憶力強。○《大戴禮記‧保傅》:“博聞而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丞。丞者,丞天子之遺忘者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淳于髡],[齊]人也。博聞彊記,學無所主。”○《新唐書‧崔慎由傳》:“聰警彊記,資端厚,有父風采。”○[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四》:“[次山]幼強記該洽,善辨論。”○[清][龔自珍]《壬癸之際胎觀第二》:“民我性能記,立彊記之法,是書之始。”◆II硬記。○[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清][葉名澧]《橋西雜記‧讀書法》:“[葉奕繩]嘗言強記之法:某性甚鈍,每讀一書,遇所喜即劄錄之,錄訖朗誦十餘遍。”○[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

前記(前记),◆1.以前的記載。○[漢][劉向]《新序‧節士上》:“[子臧]曰:‘前記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不失節,為君非吾節也。’”◆2.編著者在自己著作的正文前所加的說明、介紹一類文字。○[魯迅]《書信集‧致趙家璧》:“中央怕《豎琴》前記,真是膽小如鼷。”○[巴金]《探索集‧灌輸和宣傳》:“我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書前寫序,寫小引,寫前記,書後寫後記,寫附記,寫跋。”

內記室(内记室),◆稱協助處理文書的婢女。○[唐][袁郊]《甘澤謠‧紅線》:“[唐][潞州]節度使[薛嵩]家青衣[紅線]者善彈阮咸,又通經史,[嵩]乃俾掌其牋表,號曰內記室。”

內記名(内记名),◆[清]代被保舉的人或在軍機處記名,或在吏部記名,在軍機處記名者較易得官,稱內記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原這[趙大人]也是一個[江南]候補道,號叫[嘯存],這回進京引見,得了內記名出來。”

木印記(木印记),◆木製的印章。○[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考代書》:“本縣發一小木印記,上刻正堂花押,下刻代書某人。”

馬記(马记),◆指[司馬遷]所著《史記》。○[唐][劉知幾]《史通‧斷限》:“案[馬]記以史制名,[班]書持[漢]標目。○《史記》者,載數千年之事,無所不容。”

論記(论记),◆1.記述。○[漢][馬融]《長笛賦》:“故論記其義,協比其象。”◆2.佛教書籍類別。指對三藏的分類、疏論。○[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佛法錄:一戒律,二禪定,三智慧,四疑似,五論記。”

科目記(科目记),◆記載登科士人情況的簿冊。○《類說》卷七引《東宮奏記》:“上尤重科名,[鄭顥]知舉,帝索科目記,[顥]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仍乞今後放榜錄及第人姓名、詩賦題進入,令有司接續編次。”

精記(精记),◆精明強記。○《晉書‧輿服志》:“其輦,過[江]亦亡制度,[太元]中[謝安]率意造焉,及破[苻堅]於[淮]上,獲京都舊輦,形制無差,大小如一,時人服其精記。”

簡記(简记),◆文書簿冊。

記真(记真),◆記得真切。○[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拿獲》:“[鴻]命[石]前問逃人曰:‘爾識此人否?’逃人曰:‘此[石]之鄰佑,我不甚記真也。’”

記月(记月),◆標志日月。

記元(记元),◆紀元,紀年的開始。○[漢][袁康]《越絕書‧德序外傳記》:“蓋[夫子]作《春秋》,記元於[魯],大義立,微言屬,五經六藝,為之檢式。”

記遊(记游),◆指題名以記游蹤。○[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后亦用作文章篇名,如某某記游,記錄游覽情況。

記印(记印),◆1.印章。○[明]徐渭《女狀元》第三齣:“小的不合叫那會篆刻的人,照依那關防刻一個小記印兒。”◆2.印記,印痕。○[郭沫若]《高漸離》第三幕:“她那索痕很深,又有血紅的記印,那便是生前上吊的證據。”

記意(记意),◆猶寄意。○[唐][穆員]《為汝州刺史謝上表》:“荒徼未效,記意於勞問之初;愚懇微誠,畢辭於朝賀之次。”

記要(记要),◆記錄要點的文字。如:新聞記要;會談記要。

記言(记言),◆記錄言論。○《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南朝][梁][沈約]《到著作省謝表》:“珥筆史觀,記言文府。”○[唐][劉知幾]《史通‧曲筆》:“此又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凶人,雖肆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補‧記言省曰字例》:“凡記言用‘曰’,此通例也;然古書中多有不用‘曰’字者。”

記性(记性),◆記憶力。○[唐][鄭谷]《蜀中寓止夏日自貽》詩:“道阻歸期晚,年加記性銷。”○[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摺:“你又來了,好箇沒記性的,拏來!”[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蔡孝廉]有青衣[許翠齡],貌如美女而夭。記性絕佳,嘗過染坊,戲焚其簿,坊主大駭,[翠齡]笑取筆為默出之,某家染某色及其價值,絲毫不差。”○[丁玲]《母親》三:“這孩子記性還好,跟着她表姊認得幾十個字了。”

記心(记心),◆1.記在心裡;放在心上。○《水滸傳》第五二回:“今日既到山寨,便休記心。”○[明][李贄]《與焦弱侯書》:“蓋念我老人抄寫之難,紙筆之難,觀看之難。念此三難,是以須記心復付[友山]還我也。”◆2.記性;記憶力。○《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這小姐資性又高,記心又好。”○[秦瘦鷗]《秋海棠》十四:“無論記心怎樣好、眼力怎樣尖的看客,也決不會想到自己就是[秋海棠]。”

記問之學(记问之学),◆指為應付他人之問難而預為之記誦之學。謂無真知之學。○《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鄭玄]注:“記問,謂豫誦雜難雜說,至講時為學者論之。此或時師不心解,或學者所未能問。”○[宋][韓元吉]《一經齋銘序》:“[西漢]去古未遠,故大儒[董仲舒]之流,皆號為能通一經,而其言粹然,與經無擇。後世記問之學,不逮遠矣。”○《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冷眼觀》第十二回:“我不過記問之學,實在不是個裏手。”

記問(记问),◆1.謂記誦詩書以待問或資談助。○[宋][王安石]《論議‧取材》:“第經學者,徒以記問為能,不責大義,類皆蒙鄙者能之。”○[元][許衡]《送許克勤赴新昌教序》:“況小言破道,小辨害義,[克勤]之賢當不止於博聞記問而已。”○《醒世恒言‧馬當神風送滕王閣》:“觀公之記問,不讓[楊修]之學,[子建]之能,[王平]之閱市,[張松]之一覽。”參見“記問之學”。2.通書信問候。○[唐][白居易]《與運使郎中狀》:“久違符采,絕疏記問,伏維視履寀集,休祉尚賒。”○[宋][鄭剛中]《答簡州李知郡書》:“去冬銜命而出,正月抵故鎮,諸郡記問如束筍,而公無一紙相訪,每切疑怪。”○[明][張居正]《與劉進士禹謨書》:“別後一辱記問,感荷厚情,兒輩得奉教於門下,幸甚。”◆3.記掛問訊。○[明][許三階]《節俠記‧寄衣》:“塞月當秋冷,胡風入夜緊,應知他此際,怯衣單,誰人記問。”

記思(记思),◆謂寄托哀思。○[王闓運]《張安化妻錢氏墓志銘》:“芳菲不沫,儀範無刊,刻文蒼玖,記思筠斑。”

記說(记说),◆1.記其所說。○《漢書‧王莽傳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云。”○《資治通鑒‧漢平帝元始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令各造廷中而記其說也。”◆2.記誦講說。○《古尊宿語錄‧雲門匡真禪師廣錄上》:“若是初心後學,直須擺動精神,莫空記說。”

記書(记书),◆指傳記及諸家之書。○《漢書‧息夫躬傳》:“少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覽記書。”○[顏師古]注:“傳記及諸家之書。”○[漢][蔡邕]《月令問答》:“予幼讀《記》,以為《月令》體大經問(一本作‘同’),不宜與記書雜錄並行。”

記室(记室),◆1.官名。○[東漢]置,掌章表書記文檄。後世因之,或稱記室督、記室參軍等。○《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三國志‧魏志‧陳琳傳》:“[太祖]並以[琳][瑀]([阮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宋][李清照]《上樞密韓肖胄詩》:“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清][袁昶]《輓沈縣丞》詩:“翩翩記室牘,戢戢猶滿笥。”◆2.秘書的代稱。○[許地山]《綴網勞蛛》:“她現在已變主婦底地位為一個珠商底記室了。”◆补证条目■掌管文书收发、保管等职的人。职责类似秘书,后为秘书的代称。○《平山冷燕》第五回:“我想凡是著作名公,莫不皆有記室,或是代筆,或是爲之查考事跡。你今獨自一個,如何應酬得來?”

記事(记事),◆1.記錄君主行為;記錄軍國大事。○《禮記‧文王世子》:“是故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漢書‧藝文志》:“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唐][權德輿]《洪州西山風雨池記》:“[春秋]時,國有史氏,君舉必書。○[德輿]從事於公,記事之徒也。”泛指記錄事情。如:記事本。2.直陳其事諮請裁答的官場文書。○《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韜安重誨傳論》:“宰相有非其見時而事當上決者,與其被旨而有所復請者,則具記事而入,因崇政使聞,得旨則復宣而出之。”○[徐無党]注:“記事,若今學士院諮報。今士大夫間以文字相往來謂之簡帖,俚俗猶謂之記事也。”○《[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漢陳友諒》引《太祖實錄》》:“[友諒]不敢出,上又移書與之曰:‘昨兵泊[瀦磯],嘗遣使齎記事往,不睹使回,公度量何淺淺哉!’”◆3.以記述事實經過為主的文體名。○[魯迅]《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這幾年來,常見有因經濟的壓迫,禮教的制裁而自殺的記事。”○[王西彥]《古城的憂鬱‧災禍》:“下面就是用動人筆法描寫的一篇記事。”◆4.謂兒童初有記憶、識別事物的能力。○[趙樹理]《邪不壓正》一:“二姨說:‘看我[狗狗]多麼記事?二年了你還記着啦?’”

記識(记识),◆1.記下;記住;記得。○《書‧武成序》“識其政事,作《武成》”[孔]傳:“記識[殷]家政教善事以為法。”○《後漢書‧郎顗傳》:“時卒有暴風,[宗]占知京師當有大火,記識時日,遣人參候,果如其言。”○[宋][宋祁]《益州謝上表》:“伏念臣早蒙記識,得籍近嚴,惟知悉心事君,未嘗枉道從眾。”○[清][陳維崧]《仿長慶體次阮亭集中韻》:“記識[柔奴]面,纔扶阿母床。”◆2.指記憶。○[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涓]([崔涓])性俊逸,健於記識。”○[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二:“頃聞[夏英公]就試過,適天大風吹試卷去,不得所在,因令重作,亦得過,是乃造物者故顯其記識華邁之敏妙爾。”○[元][姚燧]《領太史院事楊公神道碑》:“童而讀書,記識強敏,日數千言。”◆3.加標記。○《雜寶藏經‧蓮花夫人緣》:“即以此篋,封蓋記識,擲[恒河]中。”○[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四:“古人收藏名跡,多鈐以私印記識。”◆4.指簿記。○[明][陸粲]《庚巳編‧臨江狐》:“主人為其費財也,召責之。其人初抵諱,因請主人覆視記識,曾無虧漏。”

記省(记省),◆1.記志省識。○[宋][劉攽]《<後漢書精要>序》:“若夫政化之要,禮刑之殊,材良節義之風,智勇名實之效,間見層出,悉使粲明,介善毛惡,咸可記省。”○[明][金鑾]《新水令‧曉發北河道中》套曲:“這搭兒須記省,誰拙也誰能,誰濁也誰清。”◆2.回憶;記心。○[宋][辛棄疾]《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詞:“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宋]程洵《代趙大監答邵州徐知郡啟》:“猥蒙記省,念夙知賢德之薀,奚待為世俗之書,披味以還,佩服不下。”

記色(记色),◆指可做證明的物件。○《金瓶梅詞話》第八五回:“婦人看畢收入袖中。○[薛嫂]道:‘他叫你回個記色與他,或寫幾個字兒捎了去,方信我送的有個下落。’”◆补义条目■指胎记。○《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宗師問:‘你那孩子身上也有些甚麽記色没有?’魏三説:‘天已點燈的時候,忙忙的,那裏看有甚麽記號。’”

記人(记人),◆指為《禮經》作記的人。○《儀禮‧士冠禮》“死而謚,今也”[唐][賈公彥]疏:“記人記此者,欲見自上所陳冠禮以士為本者,由無生而貴,皆從士賤者而升也。”

記取(记取),◆記住;記得。○[唐][王諲]《十五夜觀燈》詩:“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應須盡記取,說向不來人。”○[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少飲酒,省遊戲,記取奴言語,必登高第。”○[明][梅鼎祚]《崑侖奴》第一摺:“他袖出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後指胸前小鏡子,道是‘記取,記取’。這明明是有心我了。”○[冰心]《<寄小讀者>四版自序》:“小朋友,記取,春天到了!”

記曲(记曲),◆指[唐]善歌者[張紅紅]隔屏以小豆記樂曲節拍之事。常用作詠吟善歌者的典故。○[清][汪端]《湘煙小錄‧紫姬哀詞》:“畫眉菱鏡花雙笑,記曲珠簾月二分。”○[清][王薀章]《碧血花‧吊烈》:“[紅紅]記曲采春歌,我亦聞歌喚奈何;誰唱[江]南腸斷句,清衫白髮雨婆娑。”參見“記曲娘子”。

記清(记清),◆1.記憶清楚。○《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我和[葦兄]在旁邊看着,記清了他們身段、模樣,做個暗號,過幾日評他個高下。”◆2.記錄清楚。○《負暴閑談》第二六回:“軍機大臣一面說,達拉密章京一面用手摺記清,然後回到自己的那間屋子裏去,分派擬稿。”

記年(记年),◆1.編年記事。○《韓非子‧大體》:“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2.記得年月。○[宋][劉攽]《午睡》詩:“世塗高枕外,身事曲肱前,似覺松生腹,迢遙不記年。”○[宋][張舜民]《自題畫扇》詩:“忽忽南遷不記年,[二妃祠]外[橘洲]前。”

記目(记目),◆謂記憶猶新,如在目前。○[宋][劉攽]《寫憂賦》:“稚呱呱而既食兮,墓積草而已宿;追音聲而在耳兮,悼容色而記目。”

記名符(记名符),◆古代兒童佩用的一種迷信物。舊時恐小孩夭折,故寄名於神或僧道為弟子,並佩戴僧道所畫的符籙,以辟邪祛祟,卻病延年。○《紅樓夢》第八回:“﹝[寶玉]﹞項上掛着長命鎖、記名符--另外有那一塊落草時銜下來的寶玉。”

記名(记名),◆1.記載姓名。○[唐][張籍]《舊宮人》詩:“宮錦不傳樣,御香空記名。”○[宋][強至]《代王君貺尚書謝傳宣撫問表》:“貂璫中使,因將命于別京;管鑰守臣,辱記名于丹扆。”徐特立《論無產階級專政與民主集中制》:“對於正式選的名單,每個人還是可以隨意把它抹掉,寫自己願寫的名單,而選舉人無需記名。”◆2.[清]制,官吏有功績,交吏部或軍機處記名,以備提升。○《大馬扁》第三回:“因已記名,就不難做御史。”○《清史稿‧選舉志六》:“京察以子卯午酉歲,部院司員由長官考覈,校以四格,懸‘才、守、政、年’為鵠。分稱職、勤職、供職三等。列一等者,加級記名,則加考引見備外用。”

記將(记将),◆猶記着。將,助詞。○《敦煌變文集‧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爭無里巷明宣說,自有神祇闇記將。”

記家(记家),◆指為《禮經》作記的儒生。○[漢][蔡邕]《月令問答》:“問者曰:‘子何為著《月令說》也?’曰:‘予幼讀《記》,以為《月令》體大經問(一本作‘同’),不宜與記書雜錄並行,而記家記之,又略及前儒特為章句者,皆用其意傳,非其本旨。’”

記會(记会),◆思慮盤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五:“[魏][晉]以來,中書監令掌贊詔命,記會時事,典作文書。”

記懷(记怀),◆記在心中。○《水滸傳》第三八回:“[宋江]道:‘你只顧將去,不要記懷。’”[明][無名氏]《四賢記‧義勸》:“望君家記懷,望君家記懷,你的盛年難再,韶顏易改,我自疑猜。”○[張德義][劉培林]《董小宛傳奇》第三章:“這是我把賢弟領來受罪的,哪哪哪……望賢弟不必記懷,愚兄這廂賠禮了。”

記過(记过),◆1.記錄過失。○《漢書‧賈誼傳》:“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顏師古]注:“有過則記。”后亦作為處分的一种方式。○[清]林則徐《通飭州縣解案章程札》:“如提到仍非要證,案懸莫結,即將委員記過。”○[沈從文]《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學校已禁止體罰,可是記過罰站還是執行。”◆2.記住他人過錯。○[宋]徐鉉《前舒州錄事參軍沈翱可大理司直制》:“復爾名籍,俾參棘寺,吾不記過,爾其自修。”◆■补证条目■记录过失。后亦作为处分的一种方式。○《明史·李懋桧传》:“輕則記過,重則褫官。”

記故(记故),◆史事,故實。○[漢][王充]《論衡‧齊世》:“世見五帝、三王事在經傳之上,而[漢]之記故尚為文書,則謂古聖優而功大,後世劣而化薄矣。”

息夫医疗器械股票(医疗龙头股票有哪些)

記功(记功),◆1.記錄功績。○《書‧洛誥》:“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孔]傳:“今王就行王命於[洛邑]曰:‘當記人之功,尊人亦當用功大小為序,有大功則列大祀。’”○《魏書‧太祖紀》:“於[棝楊塞]北,樹碑記功。”○[唐][李翰]《難進論》:“夫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頌德記功,易以藻飾,閑邪介疾,或犯忌諱。”◆2.強記的功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羅友]﹞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闕觀宇,內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後……[宣武]驗以[蜀]城闕簿,皆如其言,坐者歎服。”

記府(记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史策的府署。○《史記‧蒙恬列傳》:“[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漢][桓寬]《鹽鐵論‧結和》:“功勳粲然,著於海內,藏於記府。”

記分(记分),◆I記錄工作、比賽、游戲或考試中得到的分數。如:記分員。`14`◆II記性;記憶力。○《水滸傳》第一○四回:“[李助]拍手笑道:‘小子好記分。我說是姓[王],曾在[東京][開封府]前相會來。’”

記動(记动),◆猶記事。○[宋][陸佃]《除中書舍人謝丞相荊公啟》:“濡螭頭而記動,方愧超踰;批鳳尾以代言,更驚塵竊。”○[清][馮景]《駁<蔡仲之命>序中七字》:“乃知[蔡叔]獲罪事蹟,當時自另詳記動之史,何必贅入《蔡仲之命》邪?”參見“記事”。

記點(记点),◆惦念。○[元][曾瑞]《鬥鵪鶉‧風情》套曲:“他不嫌,俺正忺。不顧傷廉,何曾記點。”

記得(记得),◆想得起來;未忘。○[晉][無名氏]《休洗紅》詩之一:“休洗紅,洗多紅色澹;不惜故縫衣,記得初按茜。”○[宋][劉摯]《雙橋》詩:“記得扁舟綠楊岸,畫欄朱柱對蓬窗。”○[明][高明]《琵琶記‧文場選士》:“天地玄黃,略記得三兩行,才學無些子,只是賭命強。”○[沈從文]《從文自傳‧預備兵的技術班》:“我記得那天回轉家裏時,家中人問及一切,竟對我親切的笑了許久。”

記當(记当),◆猶記着,記住。○《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須記當,領心懷,莫遣修行法眼開。”○[宋][朱熹]《答張元德書》:“近方覺得學者讀了書,聽了話,元不曾著心記當,紬繹玩味,至有兩年看一部《易傳》,都不記得緊要處者。”○[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摺:“你心間莫緡望,你心間索記當,我言詞更無妄,不須伊再審詳。”○[張相]《詩詞曲語詞彙釋》卷三:“當,語助辭,猶着也。”

記詞(记词),◆記言。○[唐][法琳]《辨正論‧九箴》:“所以左史右史,記事記詞,直筆直言,無矯無妄。”

記傳(记传),◆歷史傳記。○《後漢書‧盧植傳》:“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楊彪]、[韓說]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南朝][梁][僧祐]《<釋迦譜>序》:“爰自降胎,至于分塔,瑋化千條,靈瑞萬變,並義炳經典,事盈記傳。”○[唐][許堯佐]《五經閣賦》:“櫺檻風來,動芸香之苾苾;綺疏日映,見鉛槧之纍纍,覽彼縑湘,請披記傳。”

息夫医疗器械股票(医疗龙头股票有哪些)

記不真(记不真),◆不能記得真切,印象模糊。○[元][尹廷高]《庚子營又青舊業》詩之二:“足間紅縷猶無恙,巷口斜陽記不真。”○[明][湯式]《一枝花‧贈妓明時秀》套曲:“記不真,詠不到,子除是再入[桃源]走一遭,恁時節不落分毫。”○《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可又記不真是頭一天是當天,因此半夜裏盼到天亮,還見不着個信兒。”

記別(记别),◆佛教語。指佛為弟子預記死後生處及未來成佛因果、國名、佛名等事。○《菩薩處胎經‧諸佛行齊無差別品》:“佛復告菩薩[摩訶薩]:汝等欲見如來神力,化不思議道,法性純熟,無男無女,善權義說,受女人身,無佛記別,魔釋梵王無真實相,汝等欲知此四眾者受別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爾時[那羅延]菩薩語[淨威]力士:‘汝住何法得無生忍而受記別?’[淨威]答言:‘我以生起諸凡夫法得受記別。’”

火記(火记),◆《火記》為古之丹書,專述火候功用,後因用以指煉丹的火候。○[宋][張方平]《贈郭誠思》詩:“塵游謝京國,火記得[酆都]。”參閱《參同契》卷上。

後記(后记),◆文體名。也稱跋、書後。由作者或他人撰寫,刊印在書刊的正文後面。○[巴金]《探索集‧灌輸和宣傳》:“我的唯一辦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書前寫序,寫小引,寫前記;書後寫後記,寫附記,寫跋。”○[孫犁]《關於編輯和投稿》:“應該學學他在每期刊物後面寫的‘後記’。”

鴻記(鸿记),◆鴻篇巨著。○[南朝][梁][劉孝標]《與舉法師書》:“極龍宮之妙典,殫石室之鴻記。”

行記(行记),◆I指記述游覽的文章。`14`◆II猶言同行業。○《金瓶梅詞話》第四六回:“﹝[西門慶]﹞笑罵道:‘怪不的你這狗材,行記中人,只護行記中人,又知這當差的甘苦。’”

國記(国记),◆指編年史一類的國史。○《北史‧魏紀三‧孝文帝》:“詔秘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國記,依紀傳體。”

管記(管记),◆古代對書記、記室參軍等文翰職官的通稱。○《陳書‧陸玠傳》:“[後主]在東宮,聞其([陸玠])名,徵為管記。”○[唐][司空曙]《送崔校書赴梓幕》詩:“管記催飛檄,[蓬萊]輟校文。”○《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吳保安]是我知己,我與他從未會面,只為見他數行之字,便力薦于[李都督],召為管記。”

故記(故记),◆古書。○《呂氏春秋‧至忠》:“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高誘]注:“故記,古書也。”○[漢][劉向]《說苑‧立節》:“臣之兄讀故記曰:‘射科雉者,不出三月必死。’”

古記(古记),◆1.記載古事的書籍。○《漢書‧平帝紀》:“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曆算……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2.舊時留下的記號。○《四游記‧靈光在斗梓宮投胎》:“若無三般古記,便不是我送來的。”◆3.舊話;故事。○《醒世姻緣傳》第九八回:“他還說了一大些不該休了老婆,不該替人寫休書的古記哩。”○[清][方苞]《七思‧妻蔡氏》:“晝娛姑兮誦古記,夜助我兮吹荊燧。”○《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到晚來便講些老話兒,說些古記兒,引得他困了好睡。”◆补义条目■指信物。○《宣德写本金钗记》第七出:“奴家有三般古記,教小玉捧來。”■补证条目■旧时留下的记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一句话不曾説完,且喜姑娘你不曾小解,倒大解了我一褂袖子。那時候你家老太太连忙叫人给我收拾,我道:‘不必,只把他擦乾了,留這點古記兒,將來等姑娘長大不認識我的時候,好給他看看,看他怎生合我説嘴。’”

府記(府记),◆官府宣示命令的文書。○[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孝桓帝]時,[河南][李盛][仲和]為郡守,貪財重賦。國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

符記(符记),◆符號;標記。○[朱自清]《溫州的蹤跡》四:“我看不出她的低賤的生命的符記--如我們看低賤的貨色時所容易發見的符記。”

典記(典记),◆典籍要記。指重要的書籍典冊。○[明][唐順之]《重修瓜州鎮龍祠記》:“龍之祠不秩於三代之典記,《禮》者,謂之四靈,蓋以為鱗蟲之靈者耳。”○[章炳麟]《辨詩》:“風與雅、頌、賦所以異者,三義皆因緣經術,旁涉典記,故[相如]、[子雲]小學之宗,以其緒餘為賦。”

地記(地记),◆有關地理的記載。○《南史‧任昉傳》:“[昉]撰雜傳二百四十七卷,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百三十卷。”○[宋][曾鞏]《南軒記》:“下至兵權曆法,星官藥工,山農野圃,方言地記,佛老所傳,吾悉得於此。”據[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藥”應作“樂”。

登科記(登科记),◆科舉時代及第士人的名錄。○[唐]代有“登科記”,[宋]以後名“登科錄”,亦稱“題名錄”。詳載鄉、會試中式人數、姓名、籍貫、年歲以及考官以下官職姓名,並三場試題目。○[唐][張籍]《贈賈島》詩:“姓名未上登科記,身屈惟應內史知。”○[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摺:“雙親行先報喜,都為這一紙登科記。”○《醒世恒言‧吳衙內鄰舟赴約》:“未幾揭曉,[潘朗]閱登科記,狀元果是夢中所迎匾上姓名。”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旗旐采章‧登科記》。

登記(登记),◆把有關事項或東西登錄記載在冊籍上。○[明][李頤]《條陳海防疏》:“兵部量發馬價,於[密]、[薊]、[永]三道,每道二萬兩,聽專備前項買馬造器及海防雜辦一應必需之物,詳為登記。”○《英烈傳》第四五回:“[太祖]出宮,排駕直到演武場中坐下,即謂起居郎官詹司,從旁登記今日比試勝負於簿上,以便賞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五回:“書吏便一一查點東西登記。”○[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八:“人家說只要男女本人願意,就能到區上登記。”

道記(道记),◆1.標志。○《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食足以朽肉,墳墓足以道記。”○[尹知章]注:“道識其處,各有記也。”◆2.道教的書籍。○[南朝][陳]徐陵《山齋》詩:“燒香披道記,懸鏡厭山神。”○[唐][王勃]《游山廟序》:“常學仙經,博涉道記。”○[唐][張說]《道家四首奉敕撰》之四:“道記開中籙,真官表上清。”

大事記(大事记),◆把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等順序記載,以便查檢的材料。如:辛亥革命大事記。

傳記(传记),◆1.經書的注釋。○《漢書‧元后傳》:“‘五經’傳記,師所誦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章炳麟]《國故論衡‧明解故下》:“傳記有古今文,今文流別有數家,一家之中,又自為參錯;古文準是。”◆2.泛指記載的文字。○《漢書‧東方朔傳》:“因留第中,教書計相馬御射,頗讀傳記。”○[唐][韓愈]《南海神廟碑》:“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宋][張淏]《雲谷雜記》卷四:“[秦][漢]以前,箭矢已通稱,[魏][晉]以下,見於傳記,不可具紀。”◆3.文體名。亦單稱傳。記載人物事跡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範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濟顛化緣疏》:“﹝[濟顛]﹞至今相傳之事甚眾,有傳記一本流於世。”○[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上》:“析言紀傳,記志,總曰傳記之屬。”○[趙樹理]《實幹家潘永福》:“我對他生平的事跡聽得很多,早就想給他寫一篇傳記。”

場記(场记),◆指攝製影片或排演話劇時,記錄攝影情況或排演情況的工作。也指做這項工作的人。

不可勝記(不可胜记),◆見“不可勝紀”。

不記省,◆不省人事,失去知觉。○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行至神水驛,苦風眩昏亂,不記省,隨行小史輩皆環坐以泣。”

表記(表记),◆1.標志。○《史記‧夏本紀》“行山表木”[唐][司馬貞]索隱:“表木,謂刊木立為表記。”◆2.信物,紀念品。○《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郡王道:‘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摺:“我把這香羅帕包着一隻繡鞋兒,放在他懷中,以為表記。”○[清][李漁]《意中緣‧捲簾》:“妙!我的汗巾是臨了拿上去的,倒先畫起來,可見有意到我了,藏在袖中,就做他的表記。”

筆記小說(笔记小说),◆以人物為中心、具有情節結構的筆記體著作。○[孫犁]《秀露集‧關於紀昀的通信》:“《閱微草堂筆記》是一部成就很高的筆記小說。”

筆記本(笔记本),◆用於做筆記和記事等的本子。○[魏巍]《東方》第四部第十二章:“[郭祥]抓過一看,是一個黃皮硬殼的筆記本,已經在口袋裏磨損了。”

筆記(笔记),◆1.古時稱散文為筆,與韻文相對時,稱筆記。○[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丁儀]、[邯鄲],亦含論述之美。”○[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溫太真]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2.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內容大都為記見聞,辨名物,釋古語,述史事,寫情景。其異名則有隨筆、筆談、雜識、札記等。○[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燒掉房子的事,據[宋]人的筆記說,是開始於[蒙古]人的。”○[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三:“現在引[明]人筆記一則為例。”◆3.用筆記錄。亦指聽課、聽報告、讀書時所作的記錄。○[魯迅]《故事新編‧出關》:“過不多久,就有四個代表進來見[老子],大意是說他的話講的太快了,加上國語不大純粹,所以誰也不能筆記。”○[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三七章:“土改隊員和一些認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認真地記着筆記。”○[孫犁]《秀露集‧新年為天津團訊作》:“讀完一本書,要作一點筆記,以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补证条目■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元孔齐《至正直记·出纳财货》:“人家掌事必記帳目,蓋懼其有更變,人有死亡,則筆記分明,雖百年猶可考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朕〕或量度民事,有當速行者,即次第筆記,待旦發遣。”

白記(白记),◆[漢]時下對上陳述意見的奏記。○《後漢書‧楊終傳》“太守奇其才”[李賢]注引《袁山松書》:“時[蜀郡]有雷震決曹,[終]上白記,以為斷獄煩苛所致,太守乃令[終]賦雷電之意,而奇之也。”○[王先謙]集解:“案白記不見他書。○[漢]世白事有奏記。○《周禮‧內史》疏:諸侯凡事有書奏白于王,內史讀示王,亦謂白事也。此白記當即掾屬白事之所用。”

案記(案记),◆1.卷宗文錄。○《新唐書‧百官志二》:“掌言二人,掌宣傳,外司附奏受事者,奏聞;承敕處分,則錄所奏為案記。”◆2.登記。○《新唐書‧百官志二》:“司綵、典綵、掌綵,各二人,掌錦綵、縑帛、絲枲。有賜用,則旬別案記。”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115579.html

退出请按Esc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