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金 正文

基金报(中国基金报微信)

wx头像 wx 2022-03-07 04:00:49 6
...

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刘明 吴君 任子青 房佩燕

3月5日上午基金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基金报,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为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3%左右,并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做了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后,中国基金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知名私募进行解读。

专访了星石投资首席研究官 方磊

凯丰投资投委会委员、投资经理 曹博

常春藤资产基金经理 石海慧

格雷资产董事长 张可兴

承泽资产CEO 曹雄飞

聚沣资本总经理、投资总监 余爱斌

以及睿亿投资研究总监 熊林

七大私募给出万字解读长文,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接受采访的私募表示,在全球经济形势艰难的情况下,经济增速5.5%左右目标超出预期,彰显出政府的信心和决心;预计今年经济稳增长会在新老基建和消费方面发力;看好顺周期的估值修复、估值合理的成长股以及严重杀跌的港股等资产筑底后的机会。

印象深刻的话:“必须爬坡过坎

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

中国基金报: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哪句话最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基金报

方磊:“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虽然从2021年四季度政策开始集中释放暖意,点明“稳增长”,但市场可能纠结于政策抓手和政策的实际效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反映出的政策决心极大,给我的影响很深刻。

张可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部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第二段里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这几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因为我们可以观察最近俄乌的地缘政治冲突,美国因为债务过多不断缩表加息,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我国也面临疫情防控、内需疲弱等复杂形势,对我国的发展压力非常巨大,同时我们动态疫情防控的政策也会对消费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政策管控比去年更加严格。我在这部分深刻的理解,我们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

曹博:每年两会对资本市场影响比较大的焦点,集中在对宏观政策、相关产业政策、反垄断监管政策等方面的表述。宏观政策上,中国宏观政策主线过去10年大致在“稳增长”和“防风险(调结构)”的双底线之间切换。

例如经济承压时,两会首要目标聚焦于稳增长(如2016年、2019年、2020年);经济稳中向好时,两会首要目标侧重于经济发展质量(防风险或者调结构)(2017年、2018年、2021年),中国经济就是在这种“双底线”切换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系统稳定和经济结构的有序转型。

具体到2021年,中国宏观和监管政策的紧缩范围和紧缩力度应该说是历史上比较大的一年(房地产、财政收缩、双碳、反垄断、教培等),这是2022年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格局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面临史无前例的经济下行压力,2022年两会宏观焦点和主线显然是“稳增长”,而且“稳增长”的信号十分清晰和明确。

曹雄飞:比较关注5.5%左右的增长速度目标,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运行现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

余爱斌:印象最深刻的话是,“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意味着今年的政策基调,依然是稳经济、稳就业、促消费,在这种背景下,全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该也会偏宽松,同时金融市场、股票市场,也会以稳为主。所以,从政策角度上看,我们认为今年股票市场不会有大的系统性风险。

熊林:政府工作报告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主要原因:

一方面从长远发展来看,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这可以巩固提高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为中国未来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升级基础;同时,短期这类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相关产业的资本开支,有利于短期稳增长的实现。

另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战和俄乌战争等不利的外部形势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对于保障中国经济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5.5%左右增长目标超预期

体现主动作为传递积极信号

中国基金报:你对2022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如何解读基金报

张可兴:2022年国家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这个数字超越了经济学家的预期,我觉得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全社会从党中央到下面基层全力以赴才能实现,目标也对应着一定要解决就业问题,实现我们第二大经济体比较高的增速,因为美国的增速有一段时间预期是在5.55%左右,大概率不能低于美国的数据。

虽然很难,但我相信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它。对今年的宏观经济,我认为随着各项措施实施,特别是重点提到了大力促进消费,我相信消费的潜力,14亿人口的消费能力再加上我们迈向共同富裕,适当的疫情防控政策,会对消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相信今年经济应该还是“前低后稳”的格局,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特别是三思季度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曹雄飞:经济增长目标,显然是超预期的。并且超预期的地方,还在于财政赤字率是下调的,却要达到5.5%的经济增长目标。

石海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说“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虽然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不少,但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部门执行力的信心,对致力于改善中国经济的决心,即使面临再多的困难,提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按照今年的经济情况以及内外部多种繁杂因素的影响,今年定下的2022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实现,预计会出刺激很强又有力的政策。

曹博:政府工作报告GDP目标的表述为“5.5%左右”,而市场的一致预期表述应该是5-5.5%之间,应该说政府工作报告这个目标是比较积极和超预期的。

另外,这个经济目标也考虑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要求,从2035年远景目标“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倒推,2021年开始的15年均复合增长率要在4.7%左右。考虑到经济增速经验上呈阶梯式特征,2021-2025年可能至少要在年均5.3%左右的区间(第二个五年 4.8%,第三个五年 4.2%)。2020-2021两年年均GDP增速为5.2%,因此今年制定5.3%以上目标的必要性很大。

余爱斌:22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超过了之前5%的市场估计目标,完成难度并不小。这个增速比2021年四季度的增速和2022年一季度的预期增速都有较大的提升,也就意味着2022年下半年的增长还需要加速,财政、货币政策还需要保持宽松,才能较好地实现2022年全年5.5%左右的GDP增长。

宏观经济,稳增长、去杠杆的信号仍然很明确。今年安排的赤字率约为2.8%,已经回到疫情前2019年的赤字率水平,这与前两年的赤字率相比,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不小。此外,今年与前几年不同的是,需要对冲的因素有不少,例如俄乌冲突、油价高企等。所以,2022年要实现预期5.5%左右的经济中高增长,各方面的政策力度肯定不会小,尤其在下半年,政府需要在较低赤字率的水平下,增大有效投资。

熊林:2022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整体符合之前市场的预期,打消了悲观投资者对今年经济能不能有5%以上增长的担忧。

对于今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主要因为今年宏观经济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对政策刺激形成一定的掣肘。

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三个在方向上需要不同的政策发力,比如说“需求收缩”我们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劳动需求,但是“供给收缩”却要求我们的需求刺激不能太猛,否则会有很强的通胀压力,这就要求我们的稳增长发力需要是结构性政策为主。

另一方面,中外宏观经济状态不一样,目前我们的通胀压力还不是太大,但是国外的通胀压力很大,国内的经济和国外周期不一样,政策取向也不一样,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我们的经济政策还是以我为主;而近期美国加息和俄乌冲突下,人民币汇率仍然表现坚挺,也为我们独立的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时间窗口。

我们当前的宏观政策还是以稳为主,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等提法,重点是在保护市场主体,把市场主体保住了,通过经济良性循环就可以达到5.5%左右。

对于今年的宏观经济,我们认为一季度通过基建提前发力,后续政策的相机抉择放松,预计上半年宏观经济逐步企稳,下半年宏观经济有望复苏。

方磊:2022年经济目标定为5.5%,符合市场预期,有助于稳定市场对于经济的预期。从总量目标来看,5.5%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基调,再次确认了全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确定了全年稳增长的思路。

我对于2022年全年宏观经济是比较乐观的。一方面,宏观政策对经济的助力将效果显著,主要指的是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托底作用。另一方面,经济的自身动力也会逐渐修复,在财政、货币宽松的政策呵护下,国内制造业投资、居民消费等领域可能会迎来自主性的修复。

新基建政策力度大

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基金报:今年重点工作中,财政、政府投资、消费、医保、住房等等方面,你觉得有哪些可圈可点和超预期的?

石海慧:今年的财政政策是比较超出预期的,财政支出强度有保障,而且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安排,比去年增加了约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是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融资结构合理,对于今年稳增长重要发力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

减税降费实质上促进经济增长和焕发市场活力的一个很精准的政策点,今年的减税降费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盈利和结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性影响。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对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就业吸纳能力形成严重冲击。

而且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就业总量和重点群体就业的压力巨大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对中小微企业等减税降费帮助其度过难关,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曹博: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8%的财政赤字率还是略低于预期的(比去年降低0.4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去年财政和专项债有比较大结余(加上其他资金来源可动用资金结余超过2万亿),今年财政支出增速可以达到10%(去年0.3%)。同时3.65万亿的专项债规模保持不变略超预期,可能考虑到了今年基建发力的必要性。

其他两个宏观经济目标就业和通胀应该说是比较符合预期的,值得指出的是,2022年的就业压力也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到1076万创历史新高,加上非高校就业人数,今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大概在1350-1400万之间(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这也是必须大力稳增长的重要原因,应该也是GDP目标超预期的重要原因。

曹雄飞:农村改革发展方面,土地承包权期限延长和乡村建设行动是亮点。按照财政部刘昆部长的说法,今年赤字率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预算下降0.4个百分点,资金规模减少2000亿元。但通过跨年度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这个资金量太超预期了。

余爱斌:我们认为,可圈可点和超预期的方面,在于政府有效投资、减税降费和促消费。今年,政府有效投资的力度很大,尤其体现在政府对绿色能源、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的投资上;另一方面,退税减税约2.5万亿,大超市场预期,且全部直达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促消费则主要体现在保就业、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家电下乡等。减税降费和稳就业,就是稳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所以今年在这两方面的政策力度都不小,会为全年5.5%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熊林:财政赤字率目标下调到2.8%,但实际上政府可动用资金较充裕。报告中提到因为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财政支出可以增加2万亿以上,支出增速仍有望保持8%以上。

政府投资方面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2)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3)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4)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消费层面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社会保障方面强调提高养老金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房地产层面提法变动不多,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减税降费方面坚持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 2022 年实现 2.5 万亿元减税退税规模,其中留抵退税规模 1.5 万亿元,特别是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对企业改善现金流、降低经营负担有重要作用,整体是为了降级实体经济主体经营成本,保住经济参与主体。

就业目标跟去年一致,城镇新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方磊:今年重点工作中,保市场主体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首先,2022年财政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在延续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的同时,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第二,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第三,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包括清理不合理加价、降低平台企业费用和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等,其中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

张可兴: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的可超预期性,其实目前从资本的角度看,大家对今年的消费预期非常低,特别是我们看到最近几个月的消费数据比较一般,实际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疫情管控政策的加强;第二是因为疫情导致中低收入人群面临收入下降甚至失业,对消费增速有一定影响。

这两个措施在今年如果有比较大的改善,我相信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可以被大大的激发出来,而且不是短期,中长期的消费潜力被激发出来会对GDP拉动的贡献重要力量。而且我们参照美国在1977年以后,消费股票虽然经历过漂亮50的估值下杀调整,但1977年之后很多的重要消费股,特别是一些所谓的核心资产,还是走出了30年的上涨行情,所以我们对消费抱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和看法。

稳增长:发力新老基建和居民消费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今年稳增长会有哪些发力点?

熊林:一是财政发力带动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基建投资的适度超前,整体体量会比去年略多,预计中央基建投资增速超过5%,地方层面受制于卖地收入下降和城投隐性债务,地方基建增速可能会低一点。

二是制造业层面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工程。产业再造工程大方向是产业的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这将带动一批制造业的资本开支提升,估计制造业投资有望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速。

三是房地产层面的融资放松,以及部分城市的因城施策政策调整;同时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增量投资规模也不小,这其中那不仅仅有老旧小区的改造,还有智慧城市等,另外租购并举,一定程度放松1-2线城市的需求,如果经济增长仍有压力,未来地产放松有可能会到限购限贷层面。

方磊:今年稳增长可能仍以扩大内需为主,即投资和消费。

投资方面,主要可能依靠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基建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较近年来有一定提升,均体现出基建投资将积极发力,且政策成效有望在一季度显现。

制造业方面,产业升级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因素均将对制造业投资有推动作用,制造业投资或将继续延续前期加速增长的趋势。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制造业投资可能集中于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产业智能化等带来的机器设备更新等。同时,报告提出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制造业企业投资也有较强的资金支撑。

消费方面,政策扶持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将提供动力。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提升: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具体而言,在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农村消费均提出了明确指引。商品消费中,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服务消费中,社区养老、托幼、家政服务业是重点;农村消费中,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我们预计,在稳定就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背景下,2022年城镇国内消费将有望稳定增长。从就业来看,2022年目标失业率在5.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在1100万人以上;从收入增长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稳定的居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将保障居民基本消费能力。同时,报告指出将“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一定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将有助于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

曹博: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的核心问题在于投资率的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地产和基建的拖累,尤其是地产的下行压力是史无前例的,今年地产投资有可能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年度负增长,同时地产对消费和服务业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稳增长背景下除了基建发力之外,地产政策方面或会有所边际宽松。

政府工作报告除了“稳增长”,仍然会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第二,科技创新方面,侧重于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主体扶持等方面。

第三,能耗双控和碳中和方面,侧重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强调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强调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强调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

第四,在新消费领域方面,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是地方部署的主要发力方向。另外,在反垄断、教培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有明显缓和。

曹雄飞:发力点应该还是在居民消费和新基建,前者涉及民生和终端需求,后者涉及跨周期逆周期和提质增效。

余爱斌:今年稳增长的发力点,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政府对新基建的投资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的支持上。一方面,政府对新基建的投资,包括绿色能源、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集成电路、5G等,也会带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还会支持一些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产业,例如餐饮、酒店、旅游、航空等。这些都将成为今年稳增长的主要发力点。

石海慧:为实现今年的“稳增长”战略目标,主要发力点应该是在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和能源等重大项目。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有较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制造业投资,主要包括高端装备、数字经济和专精特新。在促进消费方面,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以及绿色家电的下乡活动。

张可兴:我认为今年稳增长的发力点大概率会有一次或两次的降息降准,时间不好预测,至少从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和货币的支持力度比较灵活,我认为还是有比较大的后手和空间,具体的方向可能还是新老基建、包括消费,但它对整个经济的托底有很大的支撑作用。还有一个是保障房可能达到共识,房住不炒,保障房坐租售并举,可能会是未来长期的发展思路。

看好的机会:顺周期、估值合理的科技股、

疫情复苏板块、低估值港股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孕育着哪些投资机会?

方磊: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将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点明市场主线,预计后续受益于“稳增长”、“宽信用”政策的顺周期板块有不错的表现,同时符合科技创新等长期发展趋势且估值合理的板块也有较强中长期投资价值。

曹博:具体到两会报告对资本市场投资机会的映射,应该有几条主线:

1、稳增长和政策放松主线,鉴于今年比较积极的GDP目标,去年的宏观紧缩政策也存在比较大的“纠偏”空间,去年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地产、互联网龙头、基建链条、消费链条存在比较大的情绪和估值修复空间;

2、成长股方面,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和低碳化改造已经全面展开,政策全力支持的数字经济可能会是一个持续数年的主线且该赛道市场拥挤度并不高。去年的赛道股例如新能源、半导体等,仍会维持比较高的产业景气度,但鉴于赛道的拥挤度和充分反映的预期和估值,今年整体机会可能相对平淡。并且经历了两年多的资本涌入,这些赛道的很多环节也存在格局的不确定性,因此选股的难度比前两年会有比较大的提高;

3、港股市场经历了多重海内外利空冲击,估值已经跌到历史最低位没有之一,而且这种低估值是全面性的,港股正在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投资机会,可以重点关注港股的科技、消费、金融地产的长期左侧机会。当然从中短期择时来看,港股的筑底应该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倾向于认为二季度末或者三季度初是比较好的启动试点。

石海慧:资本市场最关注的点就是GDP目标, 在宏观形势更为复杂的背景下,年内经济目标仍确定为5.5%左右。今年国内面临更为严峻的宏观形势:上游成本维持高位、外需贡献趋弱、稳就业形势由压力较大变为更加艰巨。在此背景下,本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也表明中央稳增长的决心。

稳增长强相关的能源、基建,农业等初级产品相关政策大概率会陆续落地,相关上市公司估值较低,随着业绩兑现,可能还有向上动力。

地产政策大方向依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政策主基调仍然是“稳中求进”,因此在房地产方面着重要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增长预期下,房地产行业或有积极变化,短期继续看好房地产相关产业链。

政策强调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相关领域标的预计将长期受益。

曹雄飞:机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对冲经济下行且希望达到5.5%增速的稳增长或者向上托底而带来的消费和投资刺激政策;另一方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双碳、新基建、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等。

余爱斌:政府工作报告,奠定了今年工作“稳增长”的主基调,各项政策偏宽松,我们认为,股票市场也会以稳为主,稳中求进,整体上不会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

投资机会上,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少,餐饮、旅游、航空等消费板块具有反弹的机会;同时,政府对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的支持,也有可能给相关板块带来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政府保持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减税降费,降低中小企业负担,相应地,也会加大对一些互联网平台的监管力度,让垄断的互联网平台对中小企业做出更多的让利。

熊林: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5.5%的宏观经济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增长板块的估值修复。同时,为实现今年的宏观经济目标,我国会在科技、制造、消费和碳中和等领域均会发力,这给其中的细分领域孕育了投资机会。

张可兴: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实际上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错综复杂,很难说好与不好,对有些行业是超预期的,一些行业会低于预期。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般两会从开始到后续一个月左右,从历史统计上看,资本市场会有不错的表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投资机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目前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板块,比如像消费里面的食品板块、食品饮料,像低估值的板块,都有一些投资机会和价值,这些需要我们去仔细的甄别和挑选。

还有在2021年经历过大幅调整的一些各行业的龙头股、核心资产,已经跌幅达到四五十,甚至六七十,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熊市估值水平,我相信这些股票在今年可能都有修复空间。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基金报:报告说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你怎么看?

曹雄飞:印象中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第一次提。在国家层面设立这样一个基金,对于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大有裨益。

余爱斌:中央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体现了中央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重视。相信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设立,将会有利于一些地方、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提高预警机制,稳定金融市场大局。

熊林: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表明政府层面将有公开处置化解地产和地方隐性债务,期待后续基金设立对地产领域和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化解,这有利于降低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方磊:目前海外形势较为复杂,国内也面临“稳增长”,因此守住金融领域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十分重要。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其实就是以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化解风险隐患,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领域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发展韧性,后续值得持续关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设立情况。

全面注册制将有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基金报:你怎么看报告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熊林:全面注册制有望今年落地。近期以来,从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22年1月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中央各大会议多次提及全面实行注册制的目标,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预计全面注册制在今年落地概率较大。

全面注册制将使得我们资本市场的存量改革继续深化,预计后续会有对应配套全面注册制的相应改革政策落地,这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更加平稳健康,更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顺利推进。

方磊:注册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均有较好的表现,全面推广是预期内事情。对于资本市场和国内经济发展而言,注册制是具有良性推动作用的。注册制后,资本市场为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打开融资大门,市场化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更为便捷,有助于促进国内新经济的发展。

余爱斌:实行注册制,有利于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例,从短期看,虽然会加大股票市场的供应,但长期来讲,可以让更多优秀的企业上市,让市场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促进优胜劣汰;

另一方面,证监会也将回归监管本原,将审核权力下放到交易所,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监管、审核现状,进一步优化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职能定位。所以,总的来说,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坚持“房住不炒”促进健康发展

地产行业仍然会有机会

中国基金报:总理报告说,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对今年房地产行业怎么看?

熊林:房地产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政府工作报告对房地产的描述没有超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但是这几个月的政策在出现了一些变化,政策底已经出来了。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这轮调整,需要确定的是这轮房地产的调整是否跟以往不一样,历史上的几轮房地产调控,房地产行业表现出足够强的韧性,但是这次政策调整后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在下降,不论是融资端还是地产销售收入,后续需要密切关注房地产需求端的预期和实际销售行为的情况。

从现在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在调整他们因城施策的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需要后续的监测和关注,满足合理需求的政策已经回归,地产行业在寻找筑底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关注。后续如果经济增长仍有压力,未来地产放松有可能会到限购限贷层面。

方磊:“房住不炒”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总基调,预计今年地产行业政策也会在这一大框架下逐步推出。

近日以来,各地地产政策出现边际放松,向后看地产行业可能有两大拉动力:一方面,商品房市场的合理住房需求将被更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房产销售可能会迎来好转;另一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长租房的建设或将撬动地产投资。

综合来看,地产已经走出政策底,向后看地产行业发展韧性十足,无需过度悲观。

曹雄飞:房地产及其产业链体量巨大,当下依旧是支柱产业,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意义重大。但是地产业显然不是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抓手,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双碳等的地位会日益上升。房地产业已经进入黑铁时代,今年继续属于缩表出清的艰难年份。

张可兴:关于房地产,政府工作报告比较明确的提出坚持“房住不炒”,未来几年是重要的基调。但毕竟整个房地产行业拥有十八万亿的市场体量,这样大的行业里肯定也会有机会,特别是在未来即使出现房地产销售额的下滑,对一些优质的龙头国央企,会有很强竞争力去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我相信他们的估值和修复空间也是存在的。

但是整个房地产坚持“房住不炒”基调,我们并不刺激它也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说有一定微幅的托底作用,不让整个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也不会出现房价大涨大跌的起伏。所以我认为政策托底也是在今年可以看到的。

基金报

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干这些大事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1. 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

2. 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

3.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4. 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

5.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6.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

7. 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

8.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9.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10. 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

11. 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2. 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

13. 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14. 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15. 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基金报

16. 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

17. 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18. 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

19. 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20. 推出优化不动产登记、车辆检测等便民举措。

21.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22. 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23. 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

24.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25. 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26. 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7. 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

28. 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29. 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30. 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

基金报

31. 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32.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

33. 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34. 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

35.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36. 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

37. 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38. 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

39. 启动乡村建设行动。

40. 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

41. 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42. 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43. 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44.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基金报

45.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46. 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47.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48. 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49. 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50. 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51. 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52. 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53. 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54. 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基金报

55. 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

56. 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57. 全面深化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

58. 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59. 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

60.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17个数,必知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基金报

编辑:舰长

普京回应空姐为什么对乌动武,拜登最新发声!可口可乐遭抵制!昨日本土新增175+127,刚通报,又一学校暴发疫情

本文地址:https://www.changhecl.com/106106.html

标签列表

退出请按Esc键